[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肉鸭脾坏死综合征的中药组方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77093.4 | 申请日: | 2009-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08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柱;马仁良;尹立杰;段坤;刘西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汉河动植物药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2 | 分类号: | A61K36/752;A61P4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102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肉鸭脾 坏死 综合征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兽药制剂生产和应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治肉 鸭脾坏死综合征的中药。
背景技术:
随着家禽养殖规模的扩大,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制约养殖经济 效益的主要因素,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在一些常见病越来越难以 有效控制的同时,家禽养殖中也时常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疾病,严重 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
2007年春天开始,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养鸭比较密集的 地区相继出现了一种以脾脏坏死为主要剖检变化的鸭病。该病病因复 杂,并常常形成混感,死亡率2-80%之间,常用的抗菌和抗病毒治疗 往往疗效不确切。2009年以来,这种以脾脏坏死为主的疾病呈现小 范围蔓延的趋势,加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让广大养殖户和从事临 床工作的人员感到一筹莫展。
一般临床症状:病鸭扎堆,精神萎顿,缩颈、蹲伏,喙拱地,两 翅下垂;常有摇头动作,眼和鼻有分泌物,呼吸急促。发病鸭衰弱、 发抖,严重者瘫痪。发病鸭群体采食和饮水下降,下痢并有腥臭味, 以黄、白、绿色稀粪常见,病死鸭肛门部位多有尿酸盐粘附。雏鸭死 亡率较高,混合其他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80%;青年鸭、成鸭多表现 为消瘦、瘫痪,无继发性感染时死亡率较低。
剖检症状:发病初期可见脾脏上有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出血点, 继而出现中间凹陷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坏死灶。后期脾脏进一步发展 成为褐色的橡皮样或软泥样,脾脏呈紫黑色、灰绿色或大理石样病变、 坏死,个别脾脏有灰白色溃疡灶凹陷病变;腺胃黏膜、十二指肠、直 肠粘膜出血。无混感的病例没有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浆膜炎症 状。
目前,对该病的病理学及发病原因研究还很缺乏,由于该病的发 生主要表现为脾脏渐进性的坏死,暂命名为“脾脏坏死综合征”。该 病自发生以来,基层临床曾试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抗霉菌药 物治疗,但疗效均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肉鸭脾坏死综合征的中药,它是纯 中药制剂,对有效减少肉鸭养殖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残 留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它是由苍术15-25份,厚朴10-18份,陈皮10-18份,黄芪10-17份, 党参8-15份,藿香5-15份,山楂5-12份,甘草12-18份组成,按兽 药散剂生产工艺生产制备的中药散剂,通过拌料饲喂或开水冲焖、煎 煮后饲喂肉鸭,以防治肉鸭脾坏死综合征。
本发明可按兽药口服液生产工艺生产制备成口服液,也可根据兽 药颗粒剂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制备的颗粒剂。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为纯中药制剂,能够防治肉鸭脾坏 死综合征,对有效减少肉鸭养殖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残 留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复方中药与抗菌治疗结果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复方中药不同剂型对脾坏死综合征的治疗试验结果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是由苍 术15-25份,厚朴10-18份,陈皮10-18份,黄芪10-17份,党参8-15 份,藿香5-15份,山楂5-12份,甘草12-18份组成,按兽药散剂生 产工艺生产制备的中药散剂,通过拌料饲喂或开水冲焖、煎煮后饲喂 肉鸭,以防治肉鸭脾坏死综合征。
本发明可按兽药口服液生产工艺生产制备成口服液,也可根据兽 药颗粒剂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制备的颗粒剂。
本具体实施方式能够防治肉鸭脾坏死综合征,对有效减少肉鸭养 殖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残留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二:它是由苍术25份,厚朴10份,陈皮15份, 黄芪15份,党参10份,藿香6份,山楂10份,甘草15份组成; 将各中药混合粉碎,过60目旋振筛,较粗的中药颗粒再次粉碎,总 混中药细粉,分装为1kg/袋,即得。按本方法生产的中药散剂,一般 通过拌料饲喂的方式用于肉鸭脾坏死综合征的预防,用于治疗时,可 将该散剂用8-10倍量开水冲焖30分钟,上清液饮水,药渣拌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汉河动植物药业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汉河动植物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7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