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负载型耐硫甲烷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75308.9 | 申请日: | 2009-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5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孙予罕;赵立红;姜东;李德宝;侯博;王俊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01J23/883 | 分类号: | B01J23/883;B01J23/881;B01J23/882;B01J23/889;B01J23/34;B01J23/847;B01J23/888;C07C9/04;C07C1/04 |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李毅 |
| 地址: | 0300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载 型耐硫 甲烷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说是 一种耐硫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的三大支柱。目前, 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百分之三十九点七,天然气占百分 之二十三点二,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已具相当规模,但天然气在中 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仅为百分之二点五左右,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和亚洲平均水平百分之十点一。天然气不单是优质的燃料, 而且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天然气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 天然气的利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专家预计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二○一○年将达到 百分之六,二○二○年将达到百分之十。届时,天然气的应用在中 国将有可能接近或超过石油,实现中国能源结构向“高效、经济、 洁净、安全”合理转变的目标。
从我国的常规能源资源(包括煤、油、气和水能)总量看,大致 占世界同类资源总量的10%~11%。在中国常规能源中,煤占88.5%、 油占3.7%、天然气占1.4%、水能6.4%。另外还有核能、生物质能、 太阳能及风能等,但短期内这些能源所占份额不会有较大幅度上 升。因此,在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仍不得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这 就为煤炭气化生产代用天然气提供了可能。从目前的煤化工技术发 展水平和经济性考虑,煤炭气化多联产是非常有希望的途径。多联 产是以煤炭气化技术为核心,以生产洁净燃料、化工产品、发电、热 力、制冷等多种产品为目标,通过多种工艺的耦合,实现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新型煤化工系统。
在现有的技术中,煤炭气化生产代用天然气主要有非耐硫甲烷 化技术和耐硫甲烷化技术。对于非耐硫甲烷化技术而言,主要是利 用镍基催化剂。专利CN91106812和97108002公开了此类镍基催化 剂,但此类催化剂对原料气中的H2/CO比要求较高;不耐硫,原料气 脱硫要求很高,要脱硫至H2S的体积分数小于0.1×10-6;抗积炭能 力差。生产中,原料气进入甲烷化反应器之前要进行两级以上脱硫, 并要脱氧、添加水蒸气。投产时、停产恢复生产时需用氮气置换、 氢气保护,流程复杂,投资额大,运行费用高,造成煤气成本偏高。 为了降低煤炭气化气体的净化成本,人们开始了对耐硫甲烷化催化 剂的研究和开发。目前,耐硫甲烷化技术所用到的催化剂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改性的镍基催化剂:王敏炜等人研究了Ni-Mo-La/-Al2O3催化剂在含硫煤气中甲烷化的性能;日本Betta等人研究以ZrO2为 载体的含Ni催化剂在10-100ppm硫中的甲烷化作用;Stencel等人 研究NiO/Cr2O3/MgSiO3体系和Ni/Cr2O3/MgAl2O4体系催化剂的耐硫甲 烷化行为。虽然这类催化剂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耐硫,但催化剂普 遍存在耐硫量小,反应过程容易失活等缺点。另一种耐硫催化剂是 钼基催化剂:美国煤气研究院(GRI)与催化剂研究公司(CRC)以 及芝加哥煤气研究所(IGT)联合开发了以MoS3为主的耐硫甲烷化催 化剂,耐硫量达1%;法国煤气综合发展公司(GI)申请的“耐硫化 物的甲烷化工艺及催化剂”专利公开了一种Mo(V、W或Co、Ni)/ZrO2催化剂,催化剂在H2S,COS,CS2等硫化物中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这类钼基耐硫催化剂在反应之前为氧化钼,使用前必须用高浓度H2S 和H2预硫化、预还原,给催化剂的应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效的耐硫性能、良好的稳定性、 使用前不需要预处理的耐硫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耐硫甲烷化催化剂以M金属为主要活性组分,在 此基础上加入M1金属作为助剂,载体为S,催化剂是由M金属、M1金属和载体S组成,其中M1∶M∶S质量比为(0.01-39)∶(1-30)∶ (0.01-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53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