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系统的下端单元的蜗壳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4379.7 | 申请日: | 200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3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J·D·雷恩维尔;B·安德里斯-肖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 | 分类号: | H01M8/04;F04D29/4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晓斌;谭祐祥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系统 下端 单元 | ||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的领域包括具有燃料电池系统的下端单元的产品,所述下端单元形成泵、空气压缩机、阳极再循环泵、容纳正排量机械的壳体或其它旋转涡轮机械的蜗壳。
背景技术
[0002]离心泵通常通过由靠近蜗壳的旋转叶轮使流体径向向外加速而对流体进行加压。但是,蜗壳的甚至微小的损坏都可能不利地影响泵的性能。损坏可能由叶片和蜗壳之间的接触引起,例如在泵的轴承发生故障时、在存在污染物时或者在部件未适当安装时。
发明内容
[0003]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包括一种产品,所述产品可包括燃料电池系统的下端单元,所述下端单元限定泵的蜗壳。所述蜗壳可具有位于蜗壳的工作区域处的增强件。
[0004]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包括一种制造产品的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提供燃料电池系统的下端单元。所述下端单元可具有端面。所述方法也可包括在所述端面上形成泵的蜗壳。所述蜗壳可限定工作区域。且所述方法可包括增强所述工作区域。
[0005]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包括一种产品,所述产品可包括蜗壳,所述蜗壳限定在作为燃料电池系统的一部分的下端单元的端面中。所述蜗壳可以是冷却剂泵的一部分且可以限定具有工作区域的外表面。所述产品也可包括增强件,所述增强件附接到所述蜗壳的外表面且至少覆盖所述工作区域。如果希望,例如在损坏且需要更换时,增强件可以从外表面拆除。
[0006]本发明的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下文提供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详细说明和具体示例虽然公开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其仅用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0007]通过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
[0008]图1是燃料电池系统的下端单元的部分和局部分解图。
[0009]图2是图1的下端单元的主视图,示出了下端单元的蜗壳。
[0010]图3是沿图2中的线3-3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说明性的),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其应用或用途。
[0012]附图示出了相关燃料电池系统的下端单元10,下端单元10限定例如高温冷却剂泵14的离心泵、空气压缩机和阳极再循环泵、容纳正排量机械的壳体或者其它部件的整体式外壳或蜗壳12。蜗壳12可具有增强件16,增强件16使得不需要更换下端单元10的整个端面18,但是当没有这种增强件的蜗壳被损坏时可能就需要更换整个端面18。
[0013]下端单元10可以是紧凑单元,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其能够用作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堆中的用于集中流体分配的歧管。在一些实施例中,下端单元10可与燃料电池堆的“湿端”连通,在湿端处,反应物和冷却剂流入和流出燃料电池堆。虽然未示出,但是示例性下端单元可包括阴极加湿单元、充气空气冷却器、阳极再循环泵、阳极注入器和排出器以及其它部件。参考图1,所示下端单元10可包括高温冷却剂泵14、冷却剂分流器20、流体软管22和排出装置24,下端单元也可限定这些部件的相关端口以及具有用于附接所述部件的各种螺栓孔。所示部件可以连接通过端面18且可以连接到端面18。端面18可以是下端单元10的主体的部分暴露的侧面。盖26可螺栓连接在端面18上,以保护和遮蔽端面。
[0014]高温冷却剂泵14可将冷却剂加压并使冷却剂循环通过冷却剂回路和通过燃料电池堆中的冷却剂分配层。在其它实施例中,高温冷却剂泵可以是低温冷却剂泵。虽然未示出,但是高温冷却剂泵14可包括叶轮,叶轮由马达28驱动且绕马达的轴旋转。在不同实施例中,叶轮可以是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等。叶轮能够由铁、钢、铝、塑料和任何其它合适材料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知晓这些冷却剂泵和叶轮的总体结构、设置和操作,因而在此不给出更全面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43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