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3760.1 | 申请日: | 2009-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2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黄智强;叶绍勇;胡东兵;张孝进;周艳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8F9/00;F24F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回收 壳管式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制冷剂从入口进入,经过与热回收管束和冷凝管束的换热,从出口排出。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因制冷剂冷凝后直接滴落到冷凝管束上,制冷剂与热回收管束热交换时间短,造成热回收管束远离制冷剂入口的两端利用率低,热回收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制冷剂冷凝后直接滴落到冷凝管束上,制冷剂与热回收管束热交换时间短,造成热回收管束远离制冷剂入口的两端利用率低,热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管板,其包括:第一管板,第二管板;第一管板与第二管板分别固定于壳体两端;热回收管束,固定于壳体内的上部;冷凝管束,固定于壳体内的下部;隔板,设置在壳体内部,且固定于热回收管束与冷凝管束之间,并将热回收管束与冷凝管束分隔开;隔板与壳体之间留有制冷剂液体流通通道。
优选地,壳管式冷凝器,还包括:折流板,固定于壳体内的上部;折流板与热回收管束形成交叉。
优选地,热回收管束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冷凝管束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上。
优选地,壳管式冷凝器,还包括:
第一储水室,设置于壳体外部,与第一管板固定连接;第一储水室设有热回收进出水管;第一储水室与热回收管束相通;
第二储水室,设置于壳体外部,与第二管板固定连接;第二储水室设有冷却水进出水管;第二储水室与冷凝管束相通。
优选地,隔板为倒V形。
优选地,隔板上设有通孔。
优选地,壳管式冷凝器,还包括:固定于壳体内的支撑件;支撑件支撑隔板。
优选地,壳体内部设有拉杆,折流板固定于壳体内部的拉杆上。
优选地,折流板与热回收管形成大体为90度的交叉。
优选地,折流板数量为多个。
因为采用了固定于热回收管束与冷凝管束之间并与壳体留有制冷剂液体流通通道的隔板,和固定于热回收管束之间并与热回收管束形成交叉的折流板,使冷凝后的制冷剂不直接滴落到冷凝管束上,提高了制冷剂与热回收管束热交换时间,解决了热回收管束远离制冷剂入口的两端利用率低,热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高制冷剂与热回收管束的热交换时间,从而提高热回收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的结构;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的A-A剖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至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的结构。
如图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热回收的壳管式冷凝器,包括:壳体7,壳体7上设置有制冷剂入口4,制冷剂出口13;管板,其包括:第一管板31,第二管板32;第一管板31与第二管板32分别固定于壳体7两端;热回收管束5,固定于壳体7内的上部;冷凝管束6,固定于壳体7内的下部;例如,热回收管束5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上;冷凝管束6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管板31和第二管板32上。热回收管束的固定方式以及冷凝管束的固定方式,现有技术已有涉及,在此不再赘述。此外,壳体7外部还设有固定于第一管板31的第一储水室21和固定于第二管板32的第二储水室11。例如,第一储水室21设有热回收进出水管1,且第一储水室21与热回收管束5相通。第一储水室21、热回收管束5以及其它相关部件构成了独立的热回收系统;第二储水室11设有冷却水进出水管12,且第二储水室11与冷凝管束6相通。第二储水室11、冷凝管束6以及其它相关部件构成了独立的冷却水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37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