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省电功能的供电系统及供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71143.8 | 申请日: | 2009-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3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钟荣华;吴永禄;沈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省电 功能 供电系统 供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省电功能的供电系统及供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笔记本电脑、移动PC以及掌上电脑等等)通常都配有电源适配器。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电源适配器可连接市电为电脑系统供电同时还可为笔记本电脑配备的电池充电。
通常,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越高,系统效率则越低。传统的电源适配器为了满足充电要求,其输出的固定电压值便设定很高(例如,可为19V)。当电池充饱时,电源适配器的电压会一直维持在此高电压,如此则降低了系统的转换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省电功能的供电系统及供电方法,以改善现有技术的缺失。
本发明提出一种具省电功能的供电系统,应用于可充电电池。供电系统包括电源适配器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电源适配器具有控制脚位,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包括连接器、充电单元以及嵌入式控制器。连接器用于连接可充电电池。充电单元耦接于连接器与电源适配器。嵌入式控制器耦接于控制脚位、连接器以及充电单元。嵌入式控制器用于侦测可充电电池的电量状态以及可充电电池是否连接连接器,据以判断可充电电池是否需要充电。当可充电电池不需要充电时,嵌入式控制器经由控制脚位控制电源适配器输出第一电压至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当可充电电池需要充电时,嵌入式控制器经由控制脚位控制电源适配器输出第二电压至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并控制充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对可充电电池充电。第一电压低于第二电压。
本发明亦提出一种具省电功能的供电方法,应用于可充电电池。供电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利用嵌入式控制器侦测可充电电池的电量状态以及可充电电池是否连接连接器,据以判断可充电电池是否需要充电。当可充电电池不需要充电时,嵌入式控制器经由控制脚位控制电源适配器输出第一电压。当可充电电池需要充电时,嵌入式控制器经由控制脚位控制电源适配器输出第二电压,并控制充电单元利用第二电压对可充电电池充电。第一电压低于第二电压。
本发明的供电系统在电源适配器中增加了控制脚位,并利用嵌入式控制器侦测可充电电池的电量状态以及可充电电池是否连接连接器,据以判断可充电电池是否需要充电。同时根据可充电电池的不同状态输出不同的电压给电脑系统供电。当可充电电池需要充电时输出高电压,当不需要充电时(电池没接或已充饱)输出相对较低电压。由此不仅提高了可携式电子装置电源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功能方块图。
图2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功能方块图。
图4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供电系统的功能方块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供电系统1应用于可充电电池30,例如可控制可充电电池30充电或放电。
于本实施例中,可充电电池30可为锂电池。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其可为镍镉电池或镍氢电池。
于本实施例中,可充电电池30可包括六个对外的接脚以连接至供电系统1。第一个可为电池正极,第二个为用于侦测电池是否插入的接脚,第三个为用于传输电池参数的数据接脚,第四个为空脚,第五个为接地的接脚。
于本实施例中,可充电电池30内部可包含电池管理芯片(Gauge IC)。此电池管理芯片中可包含一系列缓存器,用以储存电池容量、温度、电池识别码(ID)、电池状态、充电状态、放电次数等参数。这些参数在可充电电池30的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变化。于本实施例中,有关于可充电电池30的这些参数可通过其中的第三个数据接脚传输至供电系统1,以进行相应的充电或放电动作。
于本实施例中,供电系统1包括电源适配器10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20。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20可利用电源适配器10或可充电电池30提供的工作电源进行各项操作。
于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本体20可为笔记本电脑本体。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其可为移动电话本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11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