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70507.0 | 申请日: | 2009-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7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达元;黄建豪;陈启群;林纲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7/092;H01L29/423;H01L21/336;H01L21/8238;H01L21/28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姜 燕;陈 晨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元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半导体元件,包括:
一半导体基底,包含一隔离结构以电性隔离该半导体基底上的一第一有 源区及一第二有源区;
一第一晶体管,形成于该半导体基底的第一有源区上,该晶体管具有一 第一栅极结构,包括:
一第一界面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
一第一高介电常数介电层,位于该第一界面层上;
一第一盖层,位于该第一高介电常数介电层上,其中该第一盖层 包括氮化硅;以及
一第一多晶硅层,位于该第一盖层上,其中该第一多晶硅层包括 p型掺杂;以及
一第二晶体管,形成于该半导体基底的第二有源区上,该第二晶体管 具有一第二栅极结构,包括:
一第二界面层,位于该半导体基底上;
一第二高介电常数介电层,位于该第二界面层上;
一第二盖层,位于该第二高介电常数介电层上,其中该第二盖层 包括氮化硅;以及
一第二多晶硅层,位于该第二盖层上,其中该第二多晶硅层包括 n型掺杂,
其中该第一盖层及该第二盖层由相同材料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及该第二多晶硅层的厚 度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及该第二盖层的厚度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及该第二高介电常数介 电层包括:HfO,LaO,AlO,ZrO,TiO,Ta2O5,Y2O3,STO,BTO,BaZrO,HfZrO, HfLaO,HfSiO,LaSiO,AlSiO,HfTaO,HfTiO,BST,Al2O3,Si3N4、或前述的组 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及该第二高介电常数介 电层的厚度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及该第二界面层包括氧 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硅、或前述的组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一及该第二界面层的厚度 为
8.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半导体基底,其包含一隔离结构以电性隔离该半导体基底中的一 第一有源区及一第二有源区;
形成一界面层于该半导体基底上;
形成一高介电常数介电层于该界面层上;
形成一盖层于该高介电常数介电层上,其中该盖层包括氮化硅;
形成一多晶硅层于该盖层上;
图案化该界面层、该高介电常数介电层、该盖层、及该多晶硅层以在该 半导体基底的第一有源区上形成一第一栅极结构及该半导体基底的第二有 源区上形成一第二栅极结构;以及
进行一离子注入程序,以使该第一栅极结构中的多晶硅层具有p型掺杂, 该第二栅极结构中的多晶硅层具有n型掺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盖层的形成方法 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原子层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界面层的形成方 法包括:热成长工艺、原子层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或前述的组合。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高介电常数介电 层与该盖层的形成是在原位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7050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抑制背景镀覆
- 下一篇:手机短信保密系统及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