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艾灸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67926.9 | 申请日: | 2009-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9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亚芬 |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1000河南省洛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艾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治疗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根据中医理论,用于对人体进行艾灸保健和艾灸治疗用的器械。
背景技术
艾灸是我国传统中医自然疗法中的一种独特的经络外治法,其方法就是将艾草制成艾条或艾柱,然后点燃艾条并作用在人体不同的经络或腧穴上进行经脉的温通,利用艾条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生物热能以及药效,对人体发挥作用。但是民间传统的艾灸法通常是把一定形状的艾柱或灸条直接作用于身体上,温度很难控制,安全性也难把握,常规艾灸法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很有可能会对人体的表皮造成烧伤。五孔艾灸器既安全又能控制温度,同时又可以控制时间,五孔艾灸器能避免了以上的不足,现在市场上也有不少新型的艾灸器也能避免烧伤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体本身体质的个体差异和所需求调理的位置不同,调理时需要以多个穴位点或者多条经络同时进行反射区域的艾灸布阵进行调理,这样多个灸器同时使用的方法既节省调理时间,温度又舒适有效,同时又非常安全,五孔艾灸器以它平稳的底座、多个穴位点同时作用的特色,再加上多个灸器同时摆放在身体需要的反射区的反射疗法更增加了五空灸器多样化使用的个性魅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艾灸器具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保证艾灸 疗效、安全及时间可控性的新型艾灸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五孔艾灸器,包括胶圈、钢盖、以及灸座,所述的胶圈为上下通透的圆筒状,钢盖安装在胶圈的上端,在钢盖上设置有多个灸孔,灸孔内放置铜制灸座。
优选的是,所述的钢盖上设置有5个灸孔,灸孔呈梅花状排列在钢盖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5个灸座成漏斗状,灸座的底部为通透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的胶圈的顶端内壁设置有嵌入钢盖的嵌入槽,在胶圈的外壁设置有防滑内陷槽。
优选的是,所述的钢盖上还设置有带钩孔,带钩孔内可拆卸地设置有与绑带相连的带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梅花状分布的灸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的艾灸部位不准确的缺陷,从而能够实现较好艾灸效果;其次,利用胶圈与灸座的配合,可以尽可能避免艾条燃烧过程中将患者烫伤的可能性;另外,利用带钩孔和绑带,可以将该艾灸器较为随意的设置在人体的各个肢体部位,而且不会产生滑脱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种艾灸器,包括胶圈3、钢盖1、以及灸座2,所述的胶圈3为上下通透的圆筒状,钢盖1安装在胶圈3的上端,在钢盖1上设置有多个灸孔,灸孔内放置铜制灸座2。所述的钢盖1上设置有五个灸孔,灸孔呈梅花状排列在钢盖上。五个灸座2成漏斗状,灸座2的底部为通透结构5。所述的胶圈的顶端内壁设置有嵌入钢盖1的嵌入槽,在胶圈3的外壁设置有防滑内陷槽。所述的钢盖上还设置有带钩孔4,带钩孔内可拆卸的设置有与绑带相连的带钩。
胶圈3采用专业的医用无毒、耐高温防火胶料,并结合的纳米技术研制而成。此结构在整个器具作用人体时是直接紧贴皮肤的,保证器具平稳服帖的同时还能保证灸条散发的热能被皮肤及穴位吸收,从而起到最大程度的理疗效果。避免了普通胶有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胶圈内壁设有0.2厘米宽的沟槽,作用是将钢盖圈部牢固地镶入其中,做好器具的整体固定,胶圈外围中间部分0.5厘米的凹陷设计便于器具使用时的拿放、防滑。
钢盖1为圆形,类似倒平锅底形,采用无毒、抗微生物腐蚀、表面抗压优质钢材,并研发了独特的磁场呼应技术,所以整个钢盖的尺寸结构都是按严格的磁场定位设计的,作用于人体后能不断散发旋转式磁量,同时还有延长热量时间的作用,灸条燃烧时传送至钢盖的热量促进钢盖的磁量不断对穴位及经络起到治疗的刺激作用。
灸孔为六边形,此孔的作用是便于灸座能牢固地镶入其中。
带钩孔成圆孔形,设计于钢盖顶部边缘,分布在上下左右对称处共四个。 它的作用是使绑带钩能钩住整个器具,在器具作用于人体肢体时起到固定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亚芬,未经王亚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79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