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三合粉固体燃料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66760.9 | 申请日: | 2009-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9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龚水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水明 |
| 主分类号: | C10L5/44 | 分类号: | C10L5/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宁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三合 固体燃料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能源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固体燃料 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化石能源 的逐渐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 高度重视。
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人类未来能源和化学燃料的重要来 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作为能源利用的生物质资源仅为生物质总量的 1 4%,且生物质能量密度低,不便于储存和运输。因此采用怎样的工艺才能 将其转化为能量密度较大、便于运输和储存的燃料再加以利用,是一个急 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的生物质能源市场上,现有的一些生物质固体 燃料生产技术均为手动或半自动模式,加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形不成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力。且所生产的生物质固体燃料热值低,贮存期短, 易粉化,从而难以满足市场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业化生产生物质固体燃料的方法,以求大 规模、高效率地生产高热值、易贮存的生物质固体燃料。
本发明所述的生物质三合粉固体燃料,是以秸秆、木屑、果壳皮为主 料,氧化钙(CaO)为辅料,并按下列重量配比混合制成的:秸秆65~75%、 木屑15%~25%、果壳皮5%~15%、氧化钙0.5~2%。该燃料的形态通常为 柱型、方型、块状、片状、条状、粗粉料。该燃料的生产工艺包括①选料、 ②备料、③混合、④压制成型、⑤温控加工、⑥包装贮存六大步骤,各步 骤之间依次连接为先后关系。其中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①选料:在常见农、林业废弃物(如蔗渣、秸秆、树木枝杈或木屑、 果壳皮等)以及适合大量种植的能源作物(如莽草、柳枝稷和速生杨等) 中选择符合市场热值要求和生产技术要求的三类生物质作为原料。本发明 选择所在地资源丰富的秸秆、木屑、果壳皮作为原料。
②备料:先将选择的秸秆、木屑、果壳皮三种原料分别粉碎为颗粒状; 再按技术要求筛选出有效成分为主料;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准备好氧化钙 (CaO)为辅料。
③混合:按配方技术要求的重量配比,将秸秆、木屑、果壳皮三种粉 状主料以及氧化钙(CaO)粉状辅料均匀混合,形成生物质三合粉原料。
④压制成型:将生物质三合粉原料装入颗粒挤压机的高位料斗,并由 挤压机的多个制粒机头在常温下分别挤压成设定形态。该生物质三合粉原 料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其结构比较疏松,密度小, 当受到外力后,原料将经历重新排列位置、机械变形、弹性变形、塑性变 形阶段,非弹性或粘弹性纤维素分子之间的相互缠绕和绞合,使体积缩小, 密度增大。
⑤温控加工:控制已挤压成型的三合粉颗粒的温度,温控范围是:0~ 15℃。
⑥包装贮存:按规定的重量将三合粉固态燃料成品包装成袋,送入成品 库贮存,准备进入生物质固态燃料市场。
本发明的实际生产工艺由粉碎机、提升机、颗粒挤压机、包装机、电 气控制柜、风洞输送机、空压机构成流水生产线;其中粉碎机、提升机、 颗粒挤压机、包装机、风洞输送机相互间按工艺顺序连接有输送管道,电 气控制柜的电控输出端通过电缆连通各机的电控输入端。
本发明流水生产线的实际工作过程是:多台风洞输送机将选好的主料 分别输入多台粉碎机进行加工处理;多台粉碎机输出的主料及添加的辅料 按重量配比均匀混合形成三合粉原料;然后分别由多台提升机对应装入多 台颗粒挤压机的高位料斗,再由颗粒挤压机的压辊和环模对高位料斗输入 的三合粉原料进行挤压成型,成型后的三合粉颗粒密度远大于挤压前三合 粉原料的密度,输送、储存极为方便;颗粒挤压机输出的成型三合粉颗粒 在冷却后由包装机打包后送入成品库贮存。
按本发明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制备的生物质三合粉固体燃料,其燃烧性 能大为改善,燃烧时无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基本能达到零排 放。由于该燃料燃烧充分,灰烬的体积只有燃料体积的十分之一,而所剩 灰烬还可作生物质肥料使用。该燃料可替代燃煤,作为工业锅炉的主要燃 料,从而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水明,未经龚水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7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焊接制管机组内焊道整平用内模头
- 下一篇:数字语音综合接入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