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交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6427.8 | 申请日: | 200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蒋建龙;汪峰;黄宁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0 | 分类号: | F25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310018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交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装置一般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和节流阀等基本部件,上述基本部件通过管道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这个密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从而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达到制冷效果。制冷装置所包含的基本部件中,冷凝器和蒸发器是热交换部件,其结构基本相同,可以统称为换热器。
现有技术中的热交换装置是由至少两片所述的换热器依次连接组成的,例如,由两片换热器连接组成的热交换装置,或者由三片换热器依次连接组成的热交换装置,同理,可以由四片、五片或者六片等组成的热交换装置。以下将以由两片换热器连接组成的热交换装置为例,说明现有技术中热交换装置的工作过程及其存在的缺陷。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典型的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11,及与第一换热器11连接的第二换热器12。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成适当夹角;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平行设置。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与第一换热器11连接的第一集流管13,及与第二换热器12连接的第二集流管14;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通过若干连接管15连通。
制冷剂通过输入口进入第一换热器11的各个扁管中,通过各个扁管进入第一集流管13中;制冷剂再通过连接管15进入第二集流管12中,然后由第二集流管12进入第二换热器12的各个扁管中。
换热器内部的制冷剂一般处于两相状态,为液态和汽态;当制冷剂进入第一集流管13后,液态的制冷剂会滞留在第一集流管13的底部,而汽态的制冷剂则通过连接管15进入第二集流管14中,导致第二换热器12内部的制冷剂基本处于汽态,由于汽态制冷剂的传热系数远远低于液态制冷剂的传热系数,导致第二换热器12的换热性能低于第一换热器11的换热性能,从而影响了热交换装置的整体换热性能。
此外,连接管15的管径与第一集流管13和第二集流管14的管径相比,显著较小,导致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局部阻力,从而增大了制冷剂侧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装置能够使得制冷剂在各个换热器中分配均匀,降低制冷剂侧压降,从而提高整体的换热性能,且加工成本较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两片依次连接的换热器,各所述换热器均包括若干数目相等的扁管;进一步包括若干管套;任一片换热器中的各扁管均通过所述管套与相邻的换热器中位置相对的各扁管密封连接;所述管套的截面的内环形状与所述扁管的截面的外环形状相同,且所述管套的截面的内环尺寸略大于所述扁管的截面的外环尺寸;连接相邻两片换热器的各管套连接有固定部件,以便固定各管套之间的相对位置;相邻的所述换热器之间成适当夹角;所述固定部件为开设有若干第一通槽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通槽的数目与一片换热器的扁管的数目相同;连接相邻两片换热器的各管套的弯曲部分别插装于各所述第一通槽中,并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套包括两个直线部,及连接两个所述直线部的圆弧部;所述圆弧部的最内侧圆弧的半径的尺寸范围为5mm~100mm,所述直线部沿制冷剂流向的尺寸范围为10mm~150mm。
优选地,所述管套为扁形管,所述扁形管的横截面的长度的尺寸范围为6mm~32mm,宽度的尺寸范围为1.0mm~3.0mm。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两片依次连接的换热器,各所述换热器均包括若干数目相等的扁管;进一步包括若干 管套;任一片换热器中的各扁管均通过所述管套与相邻的换热器中位置相对的各扁管密封连接;所述管套的截面的内环形状与所述扁管的截面的外环形状相同,且所述管套的截面的内环尺寸略大于所述扁管的截面的外环尺寸;连接相邻两片换热器的各管套连接有固定部件,以便固定各管套之间的相对位置;相邻的所述换热器之间成适当夹角;所述固定部件为开设有若干第二通槽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通槽的数目与一片换热器的扁管的数目相同;连接相邻两片换热器的各管套的两端分别均插装于一个第二固定板的各第二通槽中,并与对应的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套包括两个直线部,及连接两个所述直线部的圆弧部;所述圆弧部的最内侧圆弧的半径的尺寸范围为5mm~100mm,所述直线部沿制冷剂流向的尺寸范围为10mm~1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未经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64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装置、驱动方法及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 下一篇:立体停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