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及使用它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65772.X | 申请日: | 2005-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 发明(设计)人: | 彦坂高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G64/18 | 分类号: | C08G64/18;C08G64/38;C08G64/30;G03G5/07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柳春琦 |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使用 电子 照相 感光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和含有该聚碳酸酯树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聚碳酸酯树脂是通过如下通式(4)所示的[A]成分和[B]成分与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反应而制造的。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发明名称为“聚碳酸酯树脂及使用它的电子照相感光”、申请日为2005年5月19日的中国专利申请No.200580016145.X(PCT/JP2005/009179)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入特定结构的聚碳酸酯树脂及将这一聚碳酸酯树脂用于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更详细地讲就是涉及一种可以达成化学稳定且低表面能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使用这一聚碳酸酯树脂,清除性、滑移性和耐磨损性优良的、适于在各种电子照相领域利用的电子照相感光体。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作为光学薄膜、光盘、透镜等光学材料或电气设备等的外壳等的素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大,希望开发一种性能更优良的聚碳酸酯树脂。
另一方面,作为在导电性基体上设置了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最近提出并使用了至少具有通过曝光产生电荷的电荷发生层(CGL)和输送电荷的电荷输送层(CTL)二层作为感光层的层叠型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OPC)、感光层由将电荷发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分散于粘合剂树脂的单一层形成、或只将电荷发生物质分散于粘合剂树脂的单一层形成的单层型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还有,为了提高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耐久性和画面质量,将聚四氟乙烯微粒分散于感光层或在感光层的最上层设置保护膜层的OPC也已被实用化(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对于这一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根据所适用的电子照相工序,要求具备规定的灵敏度和电特性、光学特性。这一电子照相感光体,由于在其感光层的表面反复进行电晕带电或使用辊或刷的接触带电、调色剂显影、向纸张的转印、清除处理等操作,每当进行这些操作时,都要施加电的、机械的外力。所以为了经过长时间还能维持电子照片的画面质量,要求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表面设置的感光层对这些外力的耐久性。具体地讲,即要求对由摩擦而产生的表面磨损和擦伤、电晕带电和接触带电、转印时的臭氧等活性气体和放电引起的表面劣化具有耐久性。
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作为有机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粘合剂树脂,可以使用与用于感光层的电荷输送物质的相溶性良好、光学特性也良好的聚碳酸酯树脂。即作为这一聚碳酸酯树脂,可以使用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bisphenol)A〕和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双酚Z〕等作为原料的物质。然而,即使具有以这一双酚A和双酚B作为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也不能充分满足上述要求。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研究了含有硅氧烷共聚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和3)。但由于这些文献中公开的共聚体是通过化学性不稳定的Si-O-C键结合的,因此由分子链断裂引起的机械特性的劣化或由分子末端残留的硅烷醇基引起的带(静)电特性的劣化都成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化学性稳定的Si-C键连接的共聚的聚碳酸酯树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和5)。然而,使用这些聚碳酸酯树脂的感光体,由于具有低的表面能,虽然清除特性提高了,但耐磨损性的改善效果还不充分。
非专利文献:「第53次日本图像学会技术讲习会预备稿集」91页
专利文献1:特开昭61-1329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2-240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2989251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5-72753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10-2325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使用以双酚A和双酚Z为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使用这一聚碳酸酯树脂的、清除性、滑移性和耐磨损性优良的电子照相感光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出光兴产株式会社,未经出光兴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57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