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变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63439.5 | 申请日: | 2009-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0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英晴;海津谦一;石井英树;根桥俊臣;永岛史贵;大城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特可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F16H5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景刚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进行油的冷却的油冷却器且适合用作车辆用自动变 速器的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公知有如下的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为了确保车辆的室内及 车体的布局的设计自由度,通过传感器等对驾驶员操作的变速杆的位置进行 检测,根据该检测信号使用电动机等驱动促动器将手动阀切换到对应于变速 杆的位置器(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自动变速器中,为了使变速器内部的齿轮系及多板式制动 器或无级变速器的环状带动作顺畅进行、并且为了抑制其发热而提高自动变 速器的耐久性,向上述各部分(以下称为需润滑部)供给润滑油(AT液体, 以下简称为油),但是由于该油吸收各部的热量而使温度变高,在这种状态下 不能吸收各部的热量,进而招致润滑性能的降低,因此,通过由油冷却器将 油进行冷却可以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从而可以确保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
但是,油的温度过低时,其粘性变高且由于粘性阻力而不能够将必要量 的油供给到需润滑部,从而降低了自动变速器的耐久性。特别是通过油冷却 器后,到需润滑部的油流路变长,因此,油的供应量也因流路增长导致的流 路阻力的增加而减少。
因此,也公开有如下的技术,即,在油的回路上设有将油冷却器旁通的 冷却器旁通阀,且作为管路压力比基准值高时粘度变高的对策,通过打开冷 却器旁通阀而不经由油冷却器,通过将油冷却器旁通的旁通流路将油供给向 需润滑部的技术(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642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66993号公报
于是,考虑将专利文献2记载的使用冷却器旁通阀的技术适用于具备上 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控制机构的自动变速器。
然而,在使用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冷却器旁通阀的技术中产生了以下的 课题。
为了设置冷却器旁通阀而需要其设置的空间,伴随冷却器旁通阀的设置 需要追加阀主体、弹簧、定位器等零件,从而导致零件数量增大、装置大型 化。另外,在阀体上组装冷却器旁通阀时需要确保阀体上的组装空间及追加 的孔加工等,很有可能导致阀体的大幅设计变更及随之的阀体大型化。
在将冷却器旁通阀组装于阀体时,使用导入阀体内的动作液压等对冷却 器旁通阀进行开闭是最有效率的,但该情况下,开闭冷却器旁通阀的条件依 赖于阀体的硬件规格,从而降低了开通旁通油冷却器的旁通通路的条件的自 由度,未必能在最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旁通通路的开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机器类的 大幅设计变更及零件数量的增加及装置的大型化,并且可在最佳条件下使润 滑油相对于油冷却器旁通的自动变速器。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切换 阀,其对向自动变速器的液压动作机构的动作油供给进行切换;驱动机构, 其使所述切换阀移动;检测机构,其电检测驾驶员选择的档位;控制机构, 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以使所述切换阀向对应于由所述检测机构检测到 的档位移动;油冷却器,其配置在向自动变速器内部的需润滑部供给润滑油 的供给通路的途中,将润滑油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速器具备:状 态判定机构,其由规定参数的状态判定所述需润滑部的所述润滑油的流量是 否比必要流量低;旁通位置,其作为所述切换阀的位置而附设,将所述油冷 却器旁通而将所述动作油直接供给向所述需润滑部,在由所述状态判定机构 判定所述润滑油的流量降低时,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动作,以 使所述切换阀向所述旁通位置移动。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自动变速器,理想的是,所述规定的参数是油的粘度, 至少在所述油的粘度为规定以上的高粘度状态时,所述状态判定机构判定为 所述需润滑部的所述润滑油的流量比必要流量低。该情况下,可以由对应于 油的粘度的油的温度判定油的粘度,也可以从连接自动变速器的旋转发动机 (例如发动机)的冷却水的温度判定油的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特可株式会社,未经加特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34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