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鲜牛奶受热强度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63235.1 | 申请日: | 2009-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孙丽平;庄永亮;张会林;白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33 |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鲜牛奶 受热 强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鲜牛奶是否被过热处理的检测方法,属于食品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对奶制品的消费意识增强, 奶制品在国内的消费量迅速增加,预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奶制品消费量可 达到39千克,与2003年相比,年递增率为6.52%。在所消费奶制品(鲜奶、奶粉、 酸奶)中,液态“鲜牛奶”以其“生产工艺简单,营养价值保留度高”而备受欢迎。 我国早些时候,液态“鲜牛奶”的“鲜”一直是商家的卖点。但是自2005年起, 国家规定凡是经热加工处理的预包装食品,产品名称不能以“鲜”字来命名。按照 标准,只有从养殖场直接挤出的奶才能称为“鲜牛奶”,也叫做“原奶”。因其含 有一些微生物,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要进行加热杀菌处理得到具有相应品质的 液态奶产品,再进行销售饮用。
从热杀菌的剧烈程度,可将液态奶产品分为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瞬时(UHT)灭 菌奶和保持法灭菌奶。我国常见的是巴氏杀菌奶和UHT奶。巴氏杀菌工艺是指以低 温长时(62℃~65℃,保持30min)或高温短时(72℃~76℃,保持15s;或80℃~ 85℃,保持10s~15s)的方式加热原奶,可杀死生长型致病菌,但是不能杀死嗜热 菌、耐热性菌及芽孢等。UHT奶的加工工艺是指130℃以上保持数秒加热原奶进行灭 菌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加热法和间接加热法,可消灭乳中的全部细 菌和耐热芽孢,产品具有极好的保存性,可在常温下长期贮存,有利于乳品厂扩大 其销售和服务范围。
热处理提高了鲜牛奶的安全性和保存性。但是,鲜牛奶中蛋白质、糖含量非常 丰富,且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较高,所以,加热时极易发生美拉德反应,束缚了赖 氨酸,使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降低,从而降低了奶的营养品质。受热程度越剧烈, 美拉德反应使赖氨酸损失的越多,产品营养价值越低。所以,从营养价值上来讲, 巴氏杀菌奶要优于UHT奶,而UHT奶则优于由奶粉勾兑的复原乳。在原奶、巴氏杀 菌奶和UHT灭菌奶中加入复原乳被视为掺假的一种。主要是早期时候我国奶牛养殖 业不具规模,奶源出现季节性短缺,导致不法商家以复原乳掺入或直接作为原料生 产巴氏杀菌奶和UHT奶,侵害了消费者的健康以及相应的知情权。2005年国家出台 了关于巴氏杀菌奶和UHT奶中是否添加了复原乳的鉴定标准。但是,目前巴氏杀菌 奶和UHT灭菌奶生产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鲜牛奶的过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3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