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开把手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62434.0 | 申请日: | 2009-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宗实甲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5B1/00 | 分类号: | E05B1/00;E05B65/12;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登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把手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门外侧的外开把手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外开把手装置的安装结构,该 外开把手装置为把手主体的一端部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支 承部上,它的另一端与开锁用部件相连接,所述把手主体还受到弹 簧力的作用被推向所述开锁用部件一侧,在安装结构上,这种拉杆 式的外开把手是被安装在车门门板上的。
对于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外开把手安装结构,在车门门板 上形成向车辆内侧凹入的凹部,构成拉杆式把手的第一基座部件和 第二基座部件互相独立设置并夹着凹部设置在它两侧的相应安装面 上。而且,用于安装第一基座部件的第一安装面和用于安装第二基 座部件的第二安装面为大致平行的平坦表面,分别形成在凹部的两 侧。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66642号
近些年来,汽车设计应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而呈现多样化,同时伴随 着冲压成型技术的提高,车门外表面的外观形状设计也呈现多样化,从 而要求构成车门外表面的车门门板具有复杂的形状。
在现有技术中,只是将所述的外开把手安装在车门外表面上具有单 一凸面形状或者单一凹面形状的部位。但是,当在具有例如凸面形状部 位与凹面形状部位等构成复杂形状(复合形状)的部位上安装外开把手 时,如采用冲压成型等方法在车门门板上制作用于安装外开把手的安装 部时,则在所述安装部的成型面上可能发生不应有的变形(塑性变形), 从而给成型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如下效果的外开把手安 装结构:即使车门门板的外表面形状比较复杂,也能限制在外开把手的 安装部的成型面上产生不应有变形,从而提高所述安装部的成型性。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中的外开把手安装结构具有:车门门 板,其设置在车门的外表面;外开把手,其设置在所述车门门板上,在 所述车门门板上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外开把手的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形 成有:安装面,所述外开把手中有一部分安装在该安装面上;把手凹入 部,其设置在与所述安装面相邻的部位,
上述安装面上、邻近把手凹入部的部分形成得靠近车辆的内侧。
按照本发明的结构,用于安装外开把手的安装面可以这样形成,将 安装面上、邻近把手凹入部的部分设置成比其它部分更靠近车门内侧。 因此在利用本发明时,可将用于安装外开把手的安装面形成为向驾驶室 内侧倾斜的形状,即安装面上越是接近把手凹部的部分其位置就越靠近 驾驶室内侧。由此,通过使用本发明,可将与所述安装部相连的把手凹 入部制成比现有技术要浅的形状,从而可以提高安装部的成型性。
另外,本发明中,所述安装面具有:第一安装面,所述外开把手的 一端安装在该第一安装面上;第二安装面,所述外开把手的另一端安装 在该第二安装面上,在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形成所述 把手凹入部。
通过采用本发明的这种结构,可从外开把手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向 内形成相互接近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该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 面可制成诸如其互为接近的部分都朝向驾驶室内侧的倾斜形状。因此在 本发明中,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的两端部分,在沿水平方向切开的 横截面上形成有高度差,这样可将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 之间的把手凹入部的深度设定得较浅。由此,在本发明中,在加工包括 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等的安装部时,例如采用冲压成型等成型加工 方法时可以限制在冲压成型表面上产生不应有的变形,从而可以提高安 装面的成型性。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结构,为形成安装部,可设置环绕外开把手的 外围部,这样出于外观设计的需要,即使车门门板具有比较复杂的形状, 也可以在例如采用冲压成型等工艺制作车门门板的成型工序中,容易地 形成外围部以内的部分,从而使得安装部的成型性进一步提高。
而且采用本发明的这种结构,例如即使是在将安装部设置在凹面形 状部中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安装面上、邻近把手凹入部的端部从车门 门板表面突出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624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蒸汽涡轮机和蒸汽涡轮机设备系统
- 下一篇:多纱线用导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