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保持接触器和通讯电源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9229.9 | 申请日: | 2009-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9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黄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50/62 | 分类号: | H01H50/62;H01H47/02;H02J9/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王震宇 |
| 地址: | 美国俄亥俄州***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保持 接触器 通讯 电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电源,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通讯电源中的磁保持接触器和具有该磁保持接触器的节能型通讯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通讯电源系统一般都接电池,一旦交流停电后,则由电池给负载供电。当负载放电低于某一设定值之后,系统控制器会通过控制负载接触器断开,切除一部分负载部较重但优先级相对较低的负载,以保证优先级更高的负载能够继续工作。当电池给优先级高的负载供电一段时间后,如果交流供电还没有恢复的话,系统控制器会通过控制电池下电接触器断开,将优先级别高的负载也断开,以避免在电池深度放电的情况下损坏电池。
各通讯电源供应商提供的通讯电源系统一般都是选择常开型接触器作为电池下电保护的接触器。系统交流停电后由电池供电,经历优先级较低的负载下电,当控制器检测到电池电压低、电池容量低的电池下电条件满足后,控制器会关断常开型接触器的驱动,常开型接触器在没有驱动功率的条件下由闭合状态恢复到常开状态。这时候电源系统的控制器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器连接在接触器前端,常开接触器断开后,控制器仍然工作,此时控制器继续消耗电池能量,即使消耗的功率很小,但是如果交流通电时间过长的话,控制器的耗电仍然会损坏电池。另外一种情况是控制器与优先负载一样连接在常开接触器的后端,常开接触器断开后,控制器与优先负载一起断电,系统完全停电,等待交流恢复后重新工作,这种情况的缺点在于接触器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一直要求闭合,闭合条件下就一直需要消耗功率,而且接触器线圈长期工作在有电状态下,影响接触器的寿命。
自从磁保持接触器推出来之后,因为接触器只需要在状态转换的时候需要一个脉冲,脉冲消耗的电能等效于零,所以磁保持接触器以节能著称。磁保持接触器用于电池下电保护的接触器的时候也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器连接在接触器前端,磁保持接触器断开后,控制器仍然工作,此时控制器继续消耗电池能量,即使消耗的功率很小,但是如果交流通电时间过长的话,控制器的耗电仍然会损坏电池。另外一种是控制器与优先负载一样连接在磁保持接触器的后端,控制器给磁保持接触器线圈发送反向脉冲控制接触器断开时,控制器与优先负载一起断电,而控制器断电的过程中也中断了控制器给磁保持接触器发送的反向脉冲,因此,如果接触器线圈接受到的反向脉冲宽度不足以保证接触器衔铁冲过平衡中心点的话,磁保持接触器的衔铁还是会受永磁体的磁力作用回复到闭合的状态,这样的话在系统上就会体现接触器在震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保证稳定断电的磁保持接触器,可确保通讯电源系统中电池的安全下电。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磁保持接触器的通讯电源系统,其具备由磁保持接触器所带来的上述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磁保持接触器,包括主触点组件,其包括定触头部分和动触头部分,所述主触点组件提供正向磁力使所述动触头部分与所述定触头部分保持接触,并在接收到来自外部的反向控制脉冲时提供反向磁力使所述动触头部分与所述定触头部分相分离,还包括辅助触点组件,其包括辅助触点开关和通过所述辅助触点开关控制连通的第一导电端和第二导电端,且所述辅助触点开关按照以下方式设置,所述动触头部分在到达或超越临界开闭位置时促使所述辅助触点开关断开,所述临界开闭位置为所述主触点组件刚好不会因所述反向控制脉冲中止而回复到闭合状态时所述动触头部分所处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辅助触点开关包括单刀开关和沿所述动触头部分的行程方向布置的开关联动机构,所述开关联动机构的一端耦合到所述单刀开关,所述动触头部分在到达或超越所述临界开闭位置时作用于所述开关联动机构的另一端,以带动所述单刀开关断开所述第一、二导电端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未经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92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