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串行链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9172.2 | 申请日: | 2009-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9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杨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王 璐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串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高速串行链路(high speed serial link)技 术。
背景技术
高速串行链路(high speed serial link)技术,如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通用串行总线(USB)等,通常采用一对差 动信号传递信息。上述技术所使用的缆线(cable)通常包括至少 两条传输线以传递上述差动信号对。
然而,高速的差动信号传输对缆线有相当严格的要求。传 递该对差动信号的两条传输线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条件(如:长 度、传输能力等),方能确保接收端接收到正确数据。
传输线的精密度要求将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速串行链路技术,其中包括使用该技术 的系统以及其中的电子装置与缆线。
关于本发明高速串行链路系统,其中包括一中继装置以及 一放大器。
该中继装置接收一第一装置的一高速发射单元所提供的一 第一差动信号对,且根据该第一差动信号对提供信号给该放大 器。该放大器将中继装置所提供的信号放大且转换为一第二差 动信号对供一第二装置的一高速接收单元接收。
本发明所提供的电子装置的实施例包括:一第一输入端、 一第二输入端、一单端输入差动输出放大器、一高速接收单元 以及一控制单元。第一输入端接收一第一差动信号对的一正相 信号。第二输入端接收该第一差动信号对的一负相信号。单端 输入差动输出放大器耦接该第一输入端,用以将该第一差动信 号对的上述正相信号转换为一第二差动信号对。高速接收单元 接收该第二差动信号对。控制单元耦接该高速接收单元,用以 处理该高速接收单元所接收的上述第二差动信号对。
本发明所提供的高速串行链路缆线的实施例包括:一中继 装置以及一放大器。该中继装置接收一第一差动信号对,且根 据该第一差动信号对提供信号至该放大器。该放大器放大、且 转换该中继装置所提供的信号为一第二差动信号对输出。
本发明所述的高速串行链路系统,降低了传输线的精密度 要求,从而在保证接收端接收数据的准确度的同时,降低了产 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2图解本发明高速串行链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3A、图3B图解本发明高速串行链路的实施方式;
图4图解图3中传输线302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5A、图5B图解本发明高速串行链路的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图1中显示一第一装置102、 一第二装置104以及两者之间的连结——高速串行链路(high speed serial link)106。图1中仅显示单一方向的传输——由第一 装置102传输至第二装置104。另一方向的传输,即,由第二装 置104传输至第一装置102,可采用相同技术,在此不赘述。
第一装置102具有一高速发射单元TX以及一控制单元108。 在控制单元108控制下,高速发射单元TX发送一第一差动信号 对(包括一正相信号S1+以及一负相信号S1-)由高速串行链路106 传输。
高速串行链路106包括一中继装置112以及一放大器114。中 继装置112接收第一差动信号对(包括信号S1+及S1-),且提供信 号给该放大器114。放大器114放大该中继装置112所提供的信号 且将其转换为一第二差动信号对。该第二差动信号对包括一正 相信号S2+以及一负相信号S2-。
第二装置104具有一高速接收单元RX以及一控制单元110。 在控制单元110控制下,高速接收单元RX接收第二差动信号对 (包括信号S2+以及S2-)。控制单元110负责处理高速接收单元RX 接收的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9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