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8354.8 | 申请日: | 2009-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5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正;崔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1L23/29 | 分类号: | H01L23/29;H01L23/373;H01L21/48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建英 |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电子 封装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封装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高导热电子封装材 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元器件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发热 量也越来越大,微处理器及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因为温度 过高而无法正常工作,散热问题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技 术瓶颈之一。传统的电子封装材料主要有:Al、Cu、Kovar合金、Invar 合金、W/Cu合金、Mo/Cu合金等。Al、Cu的热膨胀系数过大,与陶瓷基 片不匹配;Kovar合金、Invar合金热导率过低、热扩散能力差;W/Cu 合金、Mo/Cu合金密度较大,且导热性能无法满足现代大功率器件的电 子封装发展需要。
金刚石具有着良好的物理性能,其室温热导率为600-2200W/m·K, 热膨胀系数0.8×10-6/K,可以将其与高导热金属复合来制备电子封装材 料。1995年美国开发了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称之为Dymalloy,采用的 是真空浸渗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作为多芯片模块的基板使用,热导率可 达420W/m·K,CTE为5.48~6.5×10-6/K,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 2003年日本科学家Yoshida等通过高温高压(1420~1470K,4.5GPa) 制备出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热导率最高达742W/m·K。俄罗斯Ekimov 等采用高温高压方法制备出导热可达900W/m·K的金刚石/铜复合材料, 但可以获得的体积很小,应用价值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及 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将220~500μm的金刚石颗粒、第三组元及纯铜粉三者按体积比均 匀混合,第三组元为钼粉或硅粉,其中金刚石颗粒所占体积分数为25%~ 50%,钼粉或硅粉所占体积分数为1%~4%,在还原炉中用氢气还原1~ 3.5小时,温度200~300℃,然后将其装入石墨模具中,采用放电等离 子烧结工艺:抽真空,再以150~200℃/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到800~ 1100℃,并加压25~30Mpa,达到烧结温度后保温10~20分钟,随炉 冷却后取出脱模。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制备的电子封装材料热导率在350~760W/m·K,线膨胀系 数4.7~12×10-6/K,提高了封装材料的可靠性,可满足高功率集成电路 对电子封装材料的需求。
2本发明可省去高温高压等的复杂高成本工艺,工艺简单、效率高。
3铬、钼、硅、钛、钨的加入可改善金刚石与铜的界面结合状态, 减小金刚石与铜的界面热阻,从而获得高导热性能的电子封装材料。
4使用碳化硅颗粒替代一部分金刚石颗粒,可在导热性能小幅下降 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是由增强体、纯铜粉及第三组元即,铬或钼或 硅或钛或钨构成。首先按预先设计好的配比均匀混合,还原炉中用氢气 还原,时间1~5小时,温度200~400℃,然后将混合粉末装入石墨模 具中,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
所述的增强体为金刚石颗粒或金刚石颗粒与碳化硅颗粒的混合,在 材料中所占的体积分数25%~80%。其中金刚石颗粒尺寸7~500μm,在 材料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为25%~80%;碳化硅颗粒尺寸1~120μm,在材 料中所占的体积分数为0%~50%。
所述的金刚石颗粒或金刚石颗粒与碳化硅颗粒的混合中金刚石颗 粒与碳化硅颗粒为未镀覆颗粒或镀铜的颗粒。
所述的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抽真空,再以50~200℃/min的升温 速度加热到700~1100℃,并加压20~50MPa,达到烧结温度后保温1~ 20分钟,随炉冷却后取出脱模,制得高导热电子封装材料。
实施例1:
原料:粒径140μm的金刚石颗粒、粒径30μm的碳化硅颗粒、纯 铜粉、钼粉体积比为25:25:4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835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概念护腰
- 下一篇:一种薄板烘丝机脱水量的计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