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秸秆快速热裂解生产燃料的方法及其燃料产品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58221.0 | 申请日: | 2009-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2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丁赤民;李建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赤民;李建隆 |
| 主分类号: | C10B53/02 | 分类号: | C10B53/02;C10L1/32;C10K1/04;C10K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40北京市西城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快速 裂解 生产 燃料 方法 及其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秸秆热裂解技术领域,更明确地说涉及秸秆快速热裂解生产 燃料的方法及其燃料产品的创新。
背景技术
生物能是指从生物质中获得的能量,是一种可再生且环境友好的能源, 其能量载体的碳元素来自大气中的CO2,燃烧或裂解后又以CO2形式返回到 大气,从而构成碳的生态循环链。生物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 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是其关键之一。
生物质热裂解是指生物质在完全缺氧或有限氧供应条件下的热降解,最 终生成炭、可冷凝气体(生物燃油)和可燃气体(不可冷凝)的过程。生物质热 裂解是复杂的热化学反应过程,包含分子键断裂、异构化和小分子聚合等反 应。生物质的三种主要组成物常常被假设独立地进行热分解,半纤维素主要 在225~350℃分解;纤维素主要在325~375℃分解;木质素在250~500℃分 解。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主要产生挥发性物质,而木质素主要分解成炭。
热裂解过程由外至内逐层进行,生物质颗粒被加热时成分迅速裂解成木 炭和挥发分。一次裂解反应生成生物质炭、一次生物质油和不可冷凝气体。 在多孔隙生物质颗粒内部和高温气相中的挥发分还会进一步裂解,形成不可 冷凝气体和二次生物质油,进一步裂化分解,称为二次裂解反应。生物质热 解过程最终形成生物质油、不可冷凝气体和生物炭。为了得到高产率的生物 质油,需快速除去一次热解产生的气态产物,以抑制二次裂解反应的发生。
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大气污染、酸雨、温 室效应等问题形势严峻,必须找出一条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和替代方 法。但我国又是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大国,仅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就达到了7亿 吨/年。然而,目前的利用率仅为7%,多数秸秆就地焚烧,既造成了大气污 染又浪费了资源。
开发利用秸秆的途径很多,诸如热化学转化技术、生物化学转化技术等。 其中热裂解制油技术被认为是热化学转化技术的前沿课题,可将秸秆转化成 生物质油,所产生的气体可作燃料,固体物为高质量木炭。
生物质油是一种液体含氧含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也包括酸、碱和醛酮 等含氢化合物,性能不稳定性,尤其是它的热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生物质油具有高含氧量、有一定腐蚀性、黏度大、化学成分复杂、相对不稳 定等弱点。其含水率为25%时热值为17MJ/Kg,相当于汽油/柴油燃料值的 40%。
生物质快速裂解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快 速裂解的条件较难控制,条件控制不好,对产率影响较大;生成的生物质油 在高温下是气体,并夹带一定量的超细炭粉,当气体冷却时,超细炭粉会在 设备和管道内产生污垢或堵塞,并导致冷却得到的油品中含固体悬浮物。
国内在快速热裂解技术开发中,尚未突破规模化生产和成套设备的大 关。还没见到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报道。生物质快速热裂解的生物质油 和木炭产品以及生物质油、生物炭和水的新型燃料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尚属空 白。由于燃料的短缺,需求这些产品的潜在客户则很多,尤其是热电厂,供 热、供暖锅炉站房等。
综上所述,目前以生物质快速热裂解生产生物质液体燃料的技术还不成 熟。因此,降低原材料和热裂解生产的成本、提高生物质燃料的产出率;改 善生物质的使用性能,开发有价值的生物质油、生物炭和水的新型燃料产品, 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秸秆快速热裂解 生产燃料的方法及其燃料产品。它可将秸秆经快速热裂解转化并加工为生物 质油、生物炭和水的新型燃料产品,生产成本较低,生物质燃料的产出率较 高,快速热裂解方法以及生产生物质液体燃料的技术比较成熟,快速热裂解 的条件控制较好。燃料产品热值高,含硫量低,燃用时不易堵塞管路和燃烧 喷头,性能稳定,便于输运与存储。可广泛应用于热电厂及供暖锅炉站房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赤民;李建隆,未经丁赤民;李建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8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溶菌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卤环氧树脂阻燃胶粘剂及其胶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