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的抗震构造措施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57320.7 | 申请日: | 2009-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4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 发明(设计)人: | 邱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明兵 |
| 主分类号: | E04B1/20 | 分类号: | E04B1/20;E04H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08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塑性 框架 端出 抗震 构造 措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控制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的抗震构造措施,是一种突破传统的、新型的抗震构造措施,为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震减灾、防灾提供了基本的构造保障。
背景技术
我国有记录的地震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对地震动有数字记录的历史仅有几十年,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国当前应用的统计意义上的基本烈度地震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要减轻震害同时考虑当前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提出了三大对策:“设防标准对策、区别对待对策和技术立法对策”。由此衍生出“四设防分类,三设防水准,二阶段设计”的抗震设防理论体系。
多数发达国家的抗震设防设计,直接将较大的地震作用于结构物,相当于对整个建筑物进行加强;而我国则是将小震作用于结构物,通过抗震措施(包括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措施等)局部加强关键部位,其优点是经济性较好,缺点是系数较多,计算复杂。
我国工程界当前对内力调整的原则为: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杆件,强剪弱弯。在框架结构设计中,按照杆系模型进行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时首先假定塑性铰在框架梁端产生,以此为依据加强柱端。遗憾的是,历次震害表明,按“强柱弱梁”原则设计的框架结构总是出现“强梁弱柱”的破坏特征,即框架结构主要在柱端产生破坏而非梁端,这与设计基本原则严重不符,致使抗震内力调整原则难以自圆其说。
传统设计中楼板被视为竖向受力构件,其作用是将竖向荷载传递梁、柱、墙。工程设计时,楼板厚度常常根据跨高比确定,其基本含义为:在常规使用荷载条件下,此跨高比可使楼板满足挠度和裂缝要求,从而避免了复杂的计算。一方面,我们在结构整体分析时假定楼板的剪切刚度为无限大,使得楼层中每点位移均能协调;另一方面,在抗震分析中,计算与楼板紧密相连的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时,又忽略楼板的巨大作用,这种做法显然自相矛盾。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为控制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本发明提出在框架梁端设置截震条的方法,使得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对梁端的约束降至最低,并提出了截震条的完整制作方法以及相应的施工工序。震害调查结果表明,此发明可使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是抗震设计必要的构造措施。这一方法概念清晰,工艺简单,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对于震害修复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方案:
1、一种控制塑性铰在框架梁端出现的抗震构造措施,其特征在于:在框架梁端部侧面放置由预制钢丝混凝土块、苯板和薄钢板叠合而成的截震条;与传统的设置在竖向构件如柱、墙嵌固部位的隔震垫以及设置在斜撑上的阻尼器不同,截震条首先是设置在作为水平构件的梁和板之间的,其次截震条不能减小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截震条独特功能是通过在梁端部侧面将梁、板分隔,使得水平地震作用下,梁与板在梁端(柱边)各自独立工作、而非协同受弯,从而使得塑性铰能出现在梁端而非柱端,达到保护柱端的抗震设防目的。
2、根据1所述的抗震构造措施,其特征在于:截震条长400~1500mm,宽60~200mm,高度100~200mm。
3、根据1所述的抗震构造措施,其特征在于:预制钢丝混凝土块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C25,厚20~30mm,宽度同截震条宽度,长度同截震条长度。
4、根据1所述的抗震构造措施,其特征在于:预制钢丝混凝土块的细钢丝直径不大于6mm,水平间距200~300mm,保护层8~10mm。细钢丝外露60~100mm,伸入混凝土块长度同混凝土块宽度。
5、根据1所述的抗震构造措施,其特征在于:苯板胶结于预制混凝土块上,宽度同截震条宽度,长度同截震条长度,高度为截震条高度减去预制钢丝混凝土块厚度。
6、根据1所述的抗震构造措施,其特征在于:苯板上端胶结不大于2mm的等宽、等长薄钢板。
7、根据1~6之一所述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施工工序,其特征在于:施工时,支好梁板模板后应先绑扎框架梁钢筋;然后在梁端侧面固定截震条;随后绑扎楼板钢筋,并将细钢丝缠绕于板底钢筋;最后整体浇注混凝土,形成截震框架结构体系。
技术效果:
设置截震条的有效性可以用实际震害调查统计结果来证明。
未设置截震条的框架结构,楼板对梁端部有极大约束,典型震害如图1~2,主要为柱头或柱脚破坏,震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高于98%的破坏发生在竖向构件。由于柱、梁、板为一个整体,宜引发连锁破坏。如图13~14,当柱发生震害时,则引发梁破坏,继续引发板破坏;如图15,柱未破坏,主梁破坏也引发楼板破坏;如图16,在次梁端部,次梁破坏引发楼板破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明兵,未经邱明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73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正八边形桩与矩形桩Y形锁口成墙装置
- 下一篇:梯形锁扣T桩制造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