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模糊匹配的中文地理编码确定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6650.4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19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贵军;吴海涛;洪榛;俞立;郭海峰;何尚秋;陈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模糊 匹配 中文 地理 编码 确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计算机应用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 基于模糊匹配的地理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地址编码是建立地址描述与坐标对应关系的过程,也即是地点空间位置和地 点描述之间的转换工具。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空间数 据的分析处理无法满足科学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导致空间数据在决策管理中的价 值始终不能体现。通过地址匹配可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信息的融合,促进 城市空间信息化,进而更有效、更方便的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应用。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地理编码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Davis提出了一种多模式交叉定位的理念, 但只是针对拥有地理编码标准的区域,而且多个空间信息数据库也造成了空间信 息冗余,降低了匹配效率;Duncan提出了等面积单元格统一编码方案,但是中国 城市各地区的地址编码规范各不相同,这种复杂的编码规范一经形成,一旦发生 变化将牵扯的大规模的改动,成本太高;Bakshi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记号分 割方案的地理编码技术,对英文地址来说这种匹配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由于中文录入方式和英文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中文的地址匹配效果并不明 显。对于国内来说,地址匹配技术刚刚起步,仅仅在应用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 如北京长地计算机公司的“寻址神”,北大方正数码公司的Map Searcher等,但是此 类应用系统在对特定城市的应用中存在着地址模型单一、匹配率不够高等问题。
因此,现有的技术在针对特定城市的中文地址编码方面存在着缺陷,需要改 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的中文地理位置编码方法的地址模型单一、匹配率不够高、速 度慢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地址模型合理、匹配率较高、快速性良好的基于模 糊匹配的中文地理编码确定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模糊匹配的中文地理编码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读入描述性中文地址信息,以行政区级别为断点,采用正向最大搜索方法, 对原始地址进行切分,得到原始地址元素数组;
A2、将原始地址元素通过地址词典进行标准化;
A3、读取标准地址树,采用分支定界算法,对原始地址元素数组进行匹配:建立 地址树存储格式的地址数据库,根据中国行政区的层次化划分,建立树状地址存 储树,级别最高的行政区单位作为地址树的根结点,其下属行政区作为子结点进 行保存;依据对描述性中文地址信息切分后的地址要素和门牌号,在匹配过程中, 首先读取标准地址树R,判断通过切分后的候选地址要素中最高行政级别的关键 字,与标准地址树R的对应行政级别的地址结点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舍弃不相 关分支树,保留相关分支树进行下一行政级别匹配;
同时,应用模糊规则对匹配操作进行控制:在获取原始地址切分后的关键字 后,还包括:
采用模糊匹配规则对匹配操作进行优化,模糊匹配规则定义如下:假定匹配 字段为字符串address,长度为h;标准字段为字符串std_address,长度为H;定 义满足address∩std_address≠Φ的std_address集合为满足匹配条件的集合,其中, address∩std_address≠Φ表示字符串address与标准字段字符串std_address交集不 为空,最后保留隶属度高的集合元素;定义如下匹配规则:
①标准字符串std_address和匹配字符串address中i个字符相同,则隶 属度为i/H;
②标准字符串std_address包含匹配字符串address,则隶属度为1;
得到隶属度之后,设定μ为匹配隶属度,按照映射规则f:sc→μ转化为量化分 值,映射函数:f(μ)=10×μ,将sc作为该候选记录的评价分数;
评价分数最高的作为最相近匹配结果,即得到更为精确的匹配地址。
作为优选的一种方案:所述中文地理编码确定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66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β-型二氧化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分段研磨硅酸锆的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