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3517.3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1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王艳丽;孙国昌;柴荣耀;杜新法;毛雪琴;王教瑜;张震;邱海萍;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18 | 分类号: | C12Q1/1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银益 |
地址: | 310021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纹枯病 抗性 苗期 鉴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方法,尤其涉及在环境可控条件下,通过在苗期对水稻品种或品系的抗性鉴定,快速有效的筛选水稻纹枯病抗源,提高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的效率。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纹枯病(Rice Sheath Blight),俗称“花脚病”,是由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水稻病害,也是目前水稻生产危害最严重的病害(王法明,1988;陈志谊,1994;檀根甲,2000)。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减轻,一般造成损失10~20%,甚者可达50%以上。该病已在南方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北方稻区纹枯病发生也逐渐加重。该病最先由Miyake(宫宅)于1910年在日本发现,随后Reinking(1918)和Palo(1926)在菲律宾、Park和Bertus(1932)在斯里兰卡相继报道了此病,水稻纹枯病在我国发生为害的报道最早见于著名植物病理学家魏景超教授(Wei J C[12])1934年的研究。该病在我国发生发展很快,70年代以前,该病在我国仅为零星发生至平缓扩展;70年以后则迅速蔓延,在1975年被列为全国防治对象,并于80年代在水稻种植区大面积暴发,发展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90年代以后,该病的发生为害更为猖獗,南方稻区的发病面积比例普遍超过50%以上(廖皓年,1997)。据报道,1982年水稻纹枯病在全国的发病面积约为0.1亿公顷,损失稻谷约为35亿公斤;1995年发病面积已扩大到近0.16亿公顷,损失稻谷超过110亿公斤(彭绍裘,1997;任春梅,2000)。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大多数水稻种植区,纹枯病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水稻病害,无论是发生面积或造成的为害损失总量均居各病害之首,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严重障碍。
发掘抗性稳定的优异种质资源是开展抗纹枯病育种的是解决水稻纹枯病危害最有效、经济的途径之一,筛选水稻抗纹枯病资源是开展这一工作的前提。而简单有效的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纹枯病抗病育种和分子遗传研究的关键。由于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病原菌寄主广泛,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目前,对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主要在成株期进行人工接种鉴定。人工接种的方法主要有牙签接种法、撒施法。一般认为嵌入法接种使品种间发病均匀且充分,并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抗感差异;撒施法接种品种内株间发病差异较大(潘学彪,1997)。但目前成株期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尚难排除环境因素影响,且评价系统不稳定,鉴定时间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苗期鉴定目前应用不多,且结论不一。因此,迫切需要相应的开发、建立一套简便、合理、有效的水稻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技术体系,在环境可控条件下,用不同致病力及遗传多样性的混合菌株,合适的接种方法、合理的病情评价标准研究品种的抗性差异,为快速高效的水稻纹枯病抗病育种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标准体系缺乏,易受环境影响,鉴定时间长、工作量大,提供一种新的水稻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体系。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稻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种准备:将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用PDA培养基活化培养2-5天,获得菌丝;
(2)接种体的准备:在步骤(1)活化培养后的菌落边缘,划取1mm×1mm菌丝块接种至装有PDB培养基的烧瓶中,黑暗、28℃,130-140rpm振荡培养7-10天至产生菌丝球;接种前将菌丝球用40目双层尼龙网过滤并用无菌水冲洗2次后,待用;
(3)将待鉴定的水稻品种或品系的种子在培养皿中于湿润滤纸上、30℃下催芽后播种于育秧盘中,每品种均匀播种1行,每行15株苗,每盘10行;每品种播3次重复;播种后育秧盘放置水槽中,水槽中保水深度为2cm,根据温度,温室或露天放置,待苗长至3-4叶期,待用;
(4)接种:将步骤(2)过滤后的菌丝球用镊子夹取放置于2cm×2cm的锡箔纸上,贴包至步骤(3)获得的水稻苗近基部,使菌丝球与稻茎接触,每行选择10株接种;接种后秧盘移至水槽内,并罩上透明密闭的聚酯玻璃箱内保湿度大于80%,环境温度28℃;待病斑扩展至锡箔纸外时,将锡箔纸及菌丝球取下;幼苗正常生长管理;
(5)在接种7-10天后或感病对照品种Loment发病至9级,对苗期单株水稻材料进行纹枯病病害等级鉴定;
(6)根据病害评价等级计算病情指数,确定水稻品种或品系苗期纹枯病的抗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35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化合物膜的干式刻蚀方法
- 下一篇:导电性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