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热量小的回转缝隙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53377.X | 申请日: | 2009-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2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勇;周城;杨利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L27/087 | 分类号: | F16L27/087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怀禹 |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热量 回转 缝隙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发热量小的回转缝隙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油从地面泵站经配油块向回转的液压元件传输时,采用微米级的圆环缝隙密封高压油液,回转元件高速旋转时,密封缝隙中的油液在强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热量,油液温度升高,温升引起的缝隙热变性降低了密封缝隙的工作可靠性,限制了回转元件转速的提高,系统中对温度敏感的其它元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热量小的回转缝隙密封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包括配油块和输油轴,配油块的内圆柱孔与输油轴为间隙配合;与配油块的内圆柱孔相配合的一段输油轴的外圆柱面上沿轴向均匀分布环形的凹槽。
所述的配油块的圆柱形孔的内圆柱面上沿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环形的凹槽,凹槽的宽度与输油轴的外圆柱面上的凹槽的宽度相同。
所述的凹槽的宽度为0.05-15微米,凹槽的深度为0.1-20微米,凹槽的节距为0.05-20微米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将本发明应用在旋转液压系统或元件的回转配油部件的油液缝隙密封装置中,输油轴旋转引起的密封缝隙中油液的周向剪切力小,发热量低,密封缝隙工作可靠,密封缝隙可以工作在更高的转速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F的局部放大后的周向速度分布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安装在回转液压缸中的实施例图。
图中:1.配油块,2.输油轴,3.密封缝隙,4.全周圆环口,5、5’、6.输油孔,7、8.凹槽,9.非全周圆环口,11.配油盘,12.滚动轴承,13.液压缸的缸体,14.活塞,15.全周口,16.密封缝隙,17.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配油块1和输油轴2,配油块1的内圆柱孔与输油轴为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为密封缝隙3。配油块1的内圆柱孔沿轴向开有多个全周圆环口4(图1中只有一个全周圆环口),配油块1上开有与各自全周圆环口4相通的输油孔5(图1中只有一个输油孔),输油轴2上面对全周圆环口4的位置开有一个输油孔6,供油装置经配油块1的输油孔5、全周圆环口4和输油轴2的输油孔6向旋转的液压系统或元件供油,全周圆环口4中的一部分油液从密封缝隙3中泄漏。与配油块1的内圆柱孔相配合的一段输油轴2的外圆柱面上沿轴向均匀分布环形的凹槽7,配油块1的圆柱形孔的内圆柱面上沿轴线方向均匀分布环形的凹槽8,凹槽8的宽度与输油轴的外圆柱面上的凹槽7的宽度相同,凹槽的宽度为0.05-15微米,凹槽的深度为0.1-20微米,凹槽的节距为0.05-20微米。
如图4所示,密封缝隙3中充满油液时,因油液的张力作用,凹槽7和凹槽8的底部有残留的空气,形成空气垫,油液在空气垫上滑动。输油轴2旋转时,凹槽8的底部壁面处的空气周向旋转速度为0(a点),在凹槽8的槽口附近是油液和空气的分界面,周向周向旋转速度上升为w1(b点),凹槽7的底部壁面处的空气周向旋转速度等于输出轴2的旋转速度w3(d点),在凹槽7的槽口附近是油液和空气的分界面,周向周向旋转速度下降为为w2(c点),在密封缝隙3中,油液的旋转速度介于w1(b点)和w2(c点)之间。如果没有凹槽7和8,密封缝隙中油液的旋转速度介于0(b’点)和w3(c’点)之间,开有凹槽7和8时密封缝隙中的油液的旋转速度差明显低于没有凹槽7和8的速度差,密封缝隙3中周向旋转剪切产生的发热量与油液的旋转速度差成正比。因此,开有凹槽7和8时密封缝隙中的油液的发热量小。
如图5~图6所示,本发明包括配油块1和输油轴2,配油块1的内圆柱孔与输油轴为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为密封缝隙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33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