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闭式大棚中养殖螺旋藻补充碳源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51936.3 | 申请日: | 2009-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42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12 |
发明(设计)人: | 苏勇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勇宁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M1/04;C12R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王俊民 |
地址: | 0161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式 大棚 养殖 螺旋藻 补充 碳源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闭式大棚中养殖螺旋藻补充碳源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实现该补充碳源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螺旋藻是一种低等的水生植物,它在生长过程中所消耗的C、N、P、K、Mg、Fe当中以碳源的消耗量最大,传统养殖所消耗的碳源,全部来自市场上所购买的NaHCO3(小苏打)或CO2(二氧化碳气体),正常的比例为每生产一吨螺旋藻干粉需消耗八吨小苏打,而养殖过程中小苏打的碳源被螺旋藻吸收后剩下的Na2CO3(纯碱)会越积累越高,相对的PH值也会越来越高,如果PH值超过10.5就会抑制螺旋藻的正常生长,从而降低了单产。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06年6月28日公开的名称为:“环保型螺旋藻养殖碳源补充方法及装置”(专利号:200510107232.8)的发明专利和2008年10月15号公开的名称为:“池养螺旋藻二氧化碳气体循环释放装置”(专利号:ZL200720090835.6)的实用新型专利中,CO2的使用是需要在提纯和净化后或另行购买方可使用,而脱硫、脱砷、除尘净化的提纯设备投资相当大,能占到整个建厂投资的一半以上,而且提纯、净化的运行成本也非常高,如果在无压力的状态下,CO2利用率又极低,不利于大面积、产业化的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式大棚中养殖螺旋藻补充碳源的方法,利用螺旋藻烘干过程中燃烧产生的废气在循环补液管道中进行自然碳化反应来补充碳源。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实现该补充碳源方法的装置。
对于本发明封闭式大棚中养殖螺旋藻补充碳源的方法来说,其目的通过下述步骤实施:(1)对封闭式大棚中螺旋藻养殖时进行光合作用后,所释放出的气体进行收集排出;(2)将大棚中收集排出的气体,作为烘干时燃烧天燃气或沼气时的进气,再将其燃烧后所排放的废气收集排出;(3)将燃烧后收集排出的废气输送到循环补液管道中进行有压状态下的自然碳化反应,达到补充碳源的目的。
对于实现封闭式大棚中养殖螺旋藻补充碳源的方法的装置来说,其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达到:包括封闭式大棚、燃烧锅炉及收藻车间,所述封闭式大棚的大棚钢架上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上接设有输气管道,输气管道的另一端与燃烧锅炉连通,该燃烧锅炉上还设有排气管道;所述收藻车间接设有一个以上的排液管道,各排液管道皆与一个相对应的储液池连通,而各储液池还连通有另一个输出的排液管道,各输出的排液管道皆与主排液管道连通;所述燃烧锅炉上设置的排气管道接设于主排液管道并相互连通,该主排液管道与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而该水泵的出水口与循环补液管道连接。
在上述封闭式大棚中养殖螺旋藻补充碳源的方法及装置中,只需第一次配制营养液时,添加NaHCO3(小苏打)使PH值达到9即可,以后全部使用免费的碳源,且PH值能一直控制在8.5-9.5之间,属螺旋藻生长的最佳环境。即使年底停产后,也将所有的养殖液只需自然澄清后排掉沉淀物做为有机肥,而清液继续做为来年生产时的营养液,本发明中所有涉及到的O2、CO2以及管道中的压力都是在不需要另行购买和增加运行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的,故而本发明极易推广,既能达到零排放,又能达到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产的效果,实现了一次性添加后而永久性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收集大棚中气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烘干过程中燃烧产生的废气输入管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勇宁,未经苏勇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519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安全插座
- 下一篇:具有到位手感的推拉连接器及其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