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材料的焊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49147.6 | 申请日: | 2009-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8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 发明(设计)人: | 姚力军;潘杰;王学泽;汪涛;刘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9/235 | 分类号: | B23K9/235;B23K9/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丽 |
| 地址: | 3154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焊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的焊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铝材料的惰性气体保护焊接 方法。
背景技术
铝材料在焊接时极易被氧化,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熔点高、非常稳定, 从而阻碍母材的熔化和熔合。目前,铝及铝合金焊接多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 可以阻止铝在焊接时氧化。惰性气体保护焊包括非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和 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非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是电弧在非熔化极和工件之间燃烧,在焊接电 弧周围流过一种不和金属起化学反应的惰性气体,形成一个保护气罩,使非 熔化极、电弧和熔池及已处于高温的金属不与空气接触,防止氧化和吸收有 害气体,从而形成致密的焊接接头,其力学性能非常好。通常该非熔化极采 用钨极,惰性气体为氩气。
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以可熔化的焊丝作为电极,焊丝通过丝轮送进, 在母材与焊丝之间产生电弧,使焊丝和母材熔化,并用惰性气体氩气保护电 弧和熔融金属来进行焊接。
图1A是现有第一、第二铝管焊接前剖面示意图。第一铝管1A具有第一管 壁11A,第一管壁11A剖面为圆形。其中,第一管壁11A具有第一接合区16A, 第一接合区16A具有第一焊接面12A。第二铝管2A具有第二管壁21A,第二管 壁21A剖面为圆形。其中,第二管壁21A具有第二接合区26A,第二接合区26A 具有第二焊接面22A。
图1B是现有第一、第二铝管焊接后剖面示意图。首先,通过第一焊接面 12A和第二焊接面22A的接触,将第一铝管1A的第一接合区16A和第二铝管2A 的第二接合区26A对接。然后用焊枪对第一接合区16A、第二接合区26A的接 口处加热,直至熔化状态,形成熔池,最后冷却形成连接焊点3A,从而将第 一铝管1A和第二铝管2A连接成为一体。
如图1B所示,连接焊点3A在第一铝管1A和第二铝管2A的接口外表面很浅 处,导致第一铝管1A和第二铝管2A的连接牢度不够,即便在较小的外力作用 下,也容易发生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焊接深度浅,焊接牢度不够。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铝材料的焊接方法,包括:在第一铝 材料的第一接合区形成第一焊接部,在第二铝材料的第二接合区形成第二焊 接部;拼接所述第一焊接部、第二焊接部形成一焊槽;在所述焊槽处进行焊 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机械加工方式形成焊接部。焊接部剖面为圆弧形。 焊接部剖面圆弧形的半径大于焊枪的枪头直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焊接部剖面为矩形。焊接部剖面矩形的宽度大于焊 枪的枪头直径。
在又一实施例中,该焊接方法还包括,进行焊前处理。焊前处理包括焊 前清洗和/或焊前预热。
在又一实施例中,该焊接方法还包括,铺设垫板。
在又一实施例中,该焊接方法还包括,进行焊后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焊接前分别在两个预焊接材料上形成一焊接 部,然后在焊接部拼接形成的焊槽处进行施焊,焊接后形成的焊点较大,明 显提高了焊接的深度,加强了焊接的牢固度。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焊接 深度,调节焊接部的高度,这样使形成的焊点大小变的可控。对于较大型的 待焊材料,可以大幅度增加焊接部高度,增加焊接牢固度。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第一铝管、第二铝管焊接前剖面示意图;
图1B是现有第一铝管、第二铝管焊接后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焊接流程图;
图3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铝管、第二铝管焊接前剖面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铝管、第二管对接后剖面示意图;
图3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铝管、第二管焊接后剖面示意图;
图4A是现有焊接面为阶梯状的第一铝管、第二铝管焊接前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焊接面为阶梯状的第一铝管、第二铝管焊接 前剖面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焊接面为阶梯状的第一铝管、第二铝管对接 后剖面示意图;
图4D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焊接面为阶梯状的第一铝管、第二铝管焊接 后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焊接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91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监测预警系统
- 下一篇:钻车注水除尘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