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酸钠作为烧结粉煤灰砖坯料塑化剂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8197.2 | 申请日: | 200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5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赵亚丁;崔金江;李学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2/10 | 分类号: | C04B22/10;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费碧华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钠 作为 烧结 粉煤 砖坯 塑化剂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酸钠的一种新用途,尤其涉及碳酸钠作为烧结粉煤灰砖坯料塑化剂的用途,属于建筑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从2000年6月1日起,一些沿海城市和土地资源缺少的城市已开始禁止使用粘土砖,并根据条件限制其他粘土制品的生产和使用。北京、上海等城市则在2000年1月就已禁止使用普通粘土砖。目前国家已确定了170个大中城市限制禁用粘土砖。
《2009-2012年中国新型建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6年,全国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3850亿块标准砖,占墙体材料总量的46%,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已建成节能住宅11亿平方米,累计节约9600多万吨标煤,节约土地180万亩,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渣11.06亿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2005年资源综合利用量为7.7亿吨,利用率达到56.1%,与“九五”末相比增加了4.3个百分点。其中,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5%、60%,分别增加7和17个百分点。2005年利用固体废弃资源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我国墙体材料总量的40%,比“九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矸石达到70%。
针对这种情况,用粉煤灰代替粘土生产烧结砖十分必要。粉煤灰作为烧结砖原料是可行的,但粉煤灰是经过高温处理的原料,是一种瘠性材料,没有塑性,所以大量取代粘土会给成型带来一些问题。针对制砖目前现有企业工艺,只有混合料塑性指数达到7以上,才能满足砖坯成型的要求。因此,对大掺量粉煤灰烧结砖坯料塑性的改善的研究非常重要。但目前,国内外针粘土混合料塑化剂的研究很少。根据我国现在的制砖企业要求,要达到大规模地利用粉煤灰烧结砖,必须做到挤出成型大掺量粉煤灰坯体,必须大幅度提高大掺量粉煤灰混合料的塑性,而要经济合理地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选择价格低廉,塑化效果比较好且不影响掺合料成型后的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价格低廉,塑化效果好的烧结粉煤灰砖坯料塑化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Na2CO3.H2O在作为烧结粉煤灰砖坯料塑化剂中的用途;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优选的,将Na2CO3.H2O与粉煤灰-粘土混合料按照3.5-4.5∶96.5-95.5的重量比例进行掺合后再将其制备成烧结粉煤灰砖;更优选的,将Na2CO3.H2O与粉煤灰-粘土混合料按照4.0∶96.0的重量比例进行掺合后再将其制备成烧结粉煤灰砖;
将Na2CO3.H2O作为烧结粉煤灰砖坯料塑化剂应用于制备烧结粉煤灰砖,具有价格低廉、塑化效果好且不影响掺合料成型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试验例1烧结粉煤灰砖坯料的单一塑化剂的确定
固定粉煤灰(80%)与粘土(20%)用量及拌合用水量(为干混合料重量的25%),将塑化剂Na2CO3.H2O分别以10组不同掺量外掺入粉煤灰-粘土混合料中,通过分析其对混合料塑性的影响,确定塑化剂Na2CO3.H2O的最佳掺量。
通过锥式液限仪法测得的外掺10组塑化剂Na2CO3.H2O的粉煤灰-粘土混合料试锥下落高度(H)结果见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81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