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110>晶体取向的经外延涂布的硅晶片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46616.9 | 申请日: | 2009-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7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E·道布;H·厄尔克鲁格;O·施梅尔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硅电子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C30B29/06 | 分类号: | C30B29/06;C30B15/36;B24B5/50;B28D5/04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过晓东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110 晶体 取向 外延 晶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具有<110>晶体取向的硅晶片的方法以及由此 制得的硅晶片。
背景技术
利用所谓的Czochralski(CZ)法生长单晶硅,尤其是在大直径 (≥300mm)硅棒的情况下。在此,将晶种送至在石英坩埚中熔化的硅 的表面上,并缓慢地向上拉起。在此,首先形成所谓的颈部,随后降低 拉伸速率并形成圆锥形区域,其转变为晶体的圆柱形区域。通常由晶种 的晶体取向预先确定关于晶体拉伸轴的晶格取向。晶体生长方向通常平 行于晶体拉伸方向或者垂直于棒材横截面的对应晶面,该面垂直于晶体 拉伸方向。
在CZ法中生长单晶期间,会产生许多类型的晶体缺陷。值得期待 的是,生长的晶体具有尽可能少的缺陷。特别重要的缺陷是滑移位错。 在晶体拉伸过程的许多位置上会产生这些位错,但是特别是在第一部分 的拉伸过程中会遇到,是通过在熔体表面与晶种之间的温度差而产生的。 位错是动态的,并且倾向于在晶格中最小自由能的方向上传播。
在期望<001>晶体取向的传统晶体生长中,位错通常在相对于拉伸轴 倾斜的方向上传播,因为这些方向是最小能量的路径。这例如在JP 03-080184中公开。通过适当地延长细颈部,这些位错向颈部表面传播, 并在此消失,然后形成圆锥形部分及随后实际的圆柱形晶体段。将颈部 变细至相对更小的直径,即形成所谓的细颈部(在该文献中也称作 Dash-neck),由此可基本上消除了几乎沿着晶体生长轴但是并不与其平 行地传播的位错。US 5,828,823的教导包括:生长直径约为10mm的长 颈,以减少位错,此外还形成可以承载长的晶体的相应重量的颈。
对于一些应用值得期待的是提供具有除<001>以外的其他晶体取向 的硅晶片。这些可选择的取向之一是<110>。该晶体取向特别是由于其更 高的空穴迁移率而是有利的。
在以<110>取向生长的晶体中,低能量的晶面是{111}面,即垂直于 {110}面。位错因而以平行于<110>晶轴的方向传播。因此,这些位错无 法通过生长传统的颈部而消除,因为这些平行于颈部轴而不是与该轴成 夹角的位错并不向颈部表面传播。从如此拉伸的单晶制得的各个硅晶片 由此均包含位错。
为了避免该问题,JP 03-080184建议使用具有轻微取向错误的晶种, 从而使传播位错的低能量方向相对于生长轴稍微倾斜。通过使低能量方 向相对于生长轴倾斜,位错向颈部表面传播,并在形成圆柱形晶体段之 前加以消除。
US 5,769,941也涉及消除在<110>取向的晶体中轴向传播的位错。这 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倾斜晶种并由此将<110>方向({110}面的法向) 从晶轴倾斜,这允许位错向颈部表面传播。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所有方法中,形成取向错误的硅单晶,其中取 向错误例如是2-5°(US 5,769,941),或者为此可以选择<001>与<101> 方向之间的所有角度(JP 03-080184)。JP 63-123893公开了取向错误为 0.2-4°的晶体。
已经表明,取向错误的程度大幅影响由此制得的硅晶片的性能。为 硅晶片提供外延层通常是值得期待的。
EP 1 592 045 A1表明,<110>取向错误的晶片的外延层的表面粗糙度 取决于倾斜角(晶片表面的法向相对于真正的<110>方向的夹角),并且 低于经抛光的硅晶片的粗糙度(不存在外延层)。在倾斜角为0-8°时可 以观察到该效果。
AFM显微照片显示了外延层上<110>取向的台阶和凸肩。根据EP 1 592 045 A1,可由倾斜角及两个台阶之间的距离直接预测凸肩的宽度。若 倾斜角超过1°,则单原子层台阶之间的凸肩的宽度为10nm或更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硅电子股份公司,未经硅电子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66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