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水壶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5862.2 | 申请日: | 2006-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4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时泽;孙如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时泽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A47J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61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水壶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610079629.5申请日为2006年4月29日名称为节能水壶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庭使用的节能水壶。
背景技术
传统水壶是平底,底部受热面积小,热量除少部分通过壶底传到水里,大部分沿壶底外溢,不但浪费宝贵的能源,延长加热时间,而且增加废气和灰渣的污染,使生活空间升温,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为增加水壶的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出现了水套式节能水壶,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91228110.3公开了这种节能水壶。该节能水壶设置内胆(壶)、外胆(壶),通过水道(对流管)密封连接并形成火道(加热层)。这种结构有效的加大了传热面积,提高了热效率。但是,火道即内、外壶之间的夹缝,其尺寸固定,家庭使用的燃具不同,燃料不同,火焰及温度不同,使用者的习惯不同,如果火焰和温度高,热气流不能全部从火道通过,仍会有部分热气流从壶底溢出,如果火苗和温度低,过多的冷空气会进入火道带走热量,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热损失;水道位于火道之间,其底部阻挡热气流,使部分热气流未能进入火道而从水道底部溢出壶底;火道直通壶口顶部呈一敞口,影响视觉效果;壶底凹进壶身形成一突出边缘,目的是将热气流导入火道,但实验证明效果并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加节能的水壶,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对进入加热层的气流进行控制,克服加热层难以匹配炉火的缺陷,减小对流管底部对上升热气流的阻力并加大内、外壶水的对流。
上述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这种节能水壶,包括内壶、外壶、加热层、一根以上对流管,加热层位于内壶和外壶之间,对流管位于加热层内,其两端分别连接内壶、外壶,在加热层上设置排气控制装置,对流管横截面为流线型。
控制排气就是控制进气。排气控制装置通过控制排气来控制进气,并对热气流的排出起阻滞作用。由于对进气的控制,进入加热层的冷空气被控制在所需要的量,不会因过多冷空气的进入而带走热能;由于对排气的控制,受到阻滞的热气流压力增加,压力增加使热气流温度升高,加强了传热。火焰和温度高,所需空气多,气体膨胀大,排气量调大,反之排气量调小,均以排气量调至热气流全部进入加热层、刚刚不溢出壶底为最佳点。在最佳调节点,热气流在加热层内以增压而升高的温度将热量传给内、外壶水。
对流管可以采用流线形横截面,可大幅减少对上升热气流的阻力,热气流无阻碍的全部进入加热层,使排气控制装置的节能作用充分发挥。两者相互配合,提高了热效率。流线形对流管使内、外壶连接牢固,并使内、外壶水充分对流。
排气控制装置分手动和自动,并设有多种结构。
排气控制装置可以是位于加热层和外壶上且套在内壶外的调气圈。调气圈数量为一只以上,多只调气圈面积均不相等,因而对上升热气流的阻滞也不相同。由于备有多只调气圈,更换调气圈即可对排气量进行调节。
排气控制装置也可以是位于所述加热层上方,由排气罩和位于排气罩内的排气圈组成;排气罩上端套在内壶外,下端位于外壶上;排气罩和排气圈分别设置相互对应的排气孔;排气罩和排气圈相对旋转即可调节排气量,例如,排气罩设有限位槽,排气圈设有拨杆,拨杆从限位槽中伸出并带动排气圈在排气罩内旋转,拨杆的旋转被限制在限位槽中。
排气控制装置还可以是位于加热层上、套在内壶外且可升降的挡气圈。调节挡气圈的高度,改变其与加热层出气口的距离,即可控制排气量。
以上排气控制装置是手动的,通过旋转排气圈、更换调气圈或升降挡气圈调节排气量。以下的排气控制装置是自动的。
排气控制装置是位于加热层上可悬浮的金属箔,呈环形,外圆位于外壶上、内圆套在内壶外,环形金属箔内圆与内壶外侧壁间隙配合。上升热气流对环形金属箔产生浮力,金属箔升起,处于悬浮或半悬浮状态。温度低,上升的热气流小,金属箔升的低或者不动,排气量小;温度高,上升的热气流大,金属箔升的高,排气量大。这样,通过金属箔升降对排气量自动控制,无须人工调节。
为保持环形金属箔的平整、防止塌陷并保证加热层内上升热气流的畅通,在环形金属箔下设置通气的支承圈,支承圈位于外壶上且套在内壶外,环形金属箔位于支承圈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时泽,未经孙时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58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