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排气系统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44048.9 | 申请日: | 2009-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3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法永;黄世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7/08 | 分类号: | F01N7/08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 光 |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气 系统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排气系统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的隔振装 置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连接汽车排气系统,且能阻止汽车动力总成与后端排气 管之间的振动传递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排气系统隔振装置多使用波纹管总成(钢管压制而成的一种波纹 状管子,内层辅以其它管状结构起导流作用,外层用金属丝编织网加以保护), 这种装置隔振效果良好,特别当发动机横置,排气管与发动机曲轴垂直时,使 用非常合适;但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只具有轴向拉伸压缩、或与轴线成一定角度 的力所施加而产生的变形能力,如图1(a)所示,几乎不能承受如图1(b)所示绕 轴线的扭转力所产生的变形,且这种隔振装置制造成本较高,与使用长度成正 比。
在发动机纵置,即排气管与发动机曲轴平行时,发动机由于工作特性而产生 绕曲轴的摆动,这种摆动会完全传递到排气管后端,为此必须使用隔振装置。 但由于上述的波纹管几乎不能承受扭转变形,所以不适用于发动机纵置情况下 的排气系统,或者必须使用足够的长度才能满足隔振及可靠耐久性要求,但这 样成本会很高。其它隔振装置也往往不能满足隔振效果和可靠性的双重要求。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1)现有波纹管隔振装置无法承 受绕轴线扭转力变形,不适用于某些情况;(2)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伸缩节构成的螺 旋管,其为一种简单易行、隔振良好且成本较低的隔振装置,其能够有效解决 发动机与排气管之间的隔振,特别是能阻止发动机产生的扭转运动对排气管产 生的变形。还提供一种生产该隔振装置的方法。
本发明隔振装置的技术方案是内层采用伸缩节,外层采用普通钢管;伸缩 节是一种由钢带按要求成形,然后螺旋扣接而成的螺旋管,横截面形状如图2 所示,伸缩节可以在任意方向自由变形,隔振效果好,采用伸缩节与发动机进 行隔振,可能泄露量较大,不满足排放要求,而且如果布置车底板下的话,非 常容易损坏,不满足可靠耐久性要求。因此本发明在单纯使用伸缩节的基础上 外层使用钢管对伸缩节进行保护,防止异物对伸缩节的机械冲击破坏,同时起 密封作用,改善排放性能,为不影响隔振性能,外层钢管与排气管只有一端是 焊接固定的,另一端外层钢管与伸缩节和排气管的焊接处保留一定间隙,即外 层钢管不会影响伸缩节的变形,也不会对非固定端的排气管产生任何变形。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用排气系统隔振装置,其由伸缩节构成,该伸缩节由钢带成形的多 个单元螺旋扣接而成。
所述单元由钢带按要求成形,其横截面为“S”形,螺旋扣接成螺旋管。
所述隔振装置的内层采用所述伸缩节,外层设有外层钢管。
至少在部分管段上,外层钢管的内径大于伸缩节的外径。
车用排气系统的排气管安装在伸缩节的第一端,车用排气系统的进气管安 装在伸缩节的第二端,外层钢管仅在第二端与进气管、伸缩节焊接固定,或, 仅在第一端与排气管、伸缩节焊接固定。
车用排气系统的排气管和进气管分别插入伸缩节的两端。
伸缩节、和/或排气管、和/或进气管的直径相同。
所述伸缩节的两端经过扩口,且排气管和进气管分别插入该两端。
所述外层钢管的一端内径与扩口后的伸缩节的一端外径吻合,所述外层钢 管的一端内径大于扩口后的伸缩节的一端外径。
车用排气系统隔振装置的制造方法,采用如下步骤:
(1)对内层伸缩节两端进行扩口;
(2)外层钢管两端进行缩口,其中一端较小,与伸缩节扩口后的直径相吻 合,另一端缩口直径比伸缩节扩口后的直径稍大;
(3)内层伸缩节装入外层钢管,将进气管或排气管插入外层钢管直径较小 的一端,并与伸缩节一起焊接在一起,将排气管或进气管插入外层钢 管直径较大的另一端,将内层伸缩节与排气管焊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波纹管构成的隔振装置;
图2为本发明螺旋管横截面;
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的隔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2、外层钢管;3、内层伸缩节;4、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为本发明多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 优选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40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潜水电泵
- 下一篇:一种新型柴油发电机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