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42769.6 | 申请日: | 2009-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0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伟;黄启祥;彭赐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9/00;F21V8/00;F21V7/22;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适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主要是以液晶面板(LCD panel)进行显示,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需要设置光源,而此光源必须供应足够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线,经由适当且有效的导引,方能使液晶面板能够显示高质量影像。此提供光线的功能即由背光(backlight)模组来进行。背光模组通常可依其光源位置的不同,而大致分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以及直下式背光模组两种;对于其光源种类亦有多种,发光二极管(LED)即为其中之一,配合各种不同的光源种类及光源设置位置,亦引伸出多种不同结构的背光模组。
请参阅图1A及图1B,图1A和图1B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背光模组1包括导光板2及光源组3(即复数发光二极管,LED),导光板2包括入光面21及相邻入光面21且与入光面21垂直的出光面22,出光面22包括有效显示区。光源组3相对入光面21设置,目前背光模组1采用LED作为光源,一般的设计是将LED直线排列成等间距单列数组,并利用表面封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将LED3焊接至软式印刷电路板(FPC)或硬式印刷电路板上(PCB)4。其所发出的光线经入光面21进入导光板2,并在其内经一定程序的反射及折射后,从出光面22射出。
图1A及图1B所示的LED排列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LED光条(LightBar)制作简单、能量分布较为一致,但LED3所组成的光条(Light Bar)是属于点光源,LED3与LED3间会形成未发光的暗区(Dark Zone)A,如图1B所示,而且光源组3(尤其是LED类所发射出的点状光源)的发光角度一般限制于90度至110度,因此,在入光面21侧会有因入射光线较少而形成暗带区域(通常出现在面板角落区域或点状光源间之区域),从而影响导光板2的出光均匀度,而且此发光暗区A也可能影响到显示面板的可视区(active area),形成LEDMura。此未发光的暗区A的大小主要是由LED3的间距与LED3的发光角度所决定。LED3间距越小代表在同一距离内LED3的数目越多,未发光的暗区A也就越小。另外,LED3的发光角度越大,在相同的LED间距下,则未发光的暗区A也就越小。
请参见图2,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条的结构示意图。这种LED光条5将LED6旋转某一角度,使LED本体与LED的排列方向X成角度B,使得LED6所形成的暗区至可视区的距离加大,进而减缓LED Mura的效应。其优点为在相同的LED Mura情况下,可以获得较大的LED间距,进而减少LED的颗数。缺点则是不易制作,尤其是在SMT制程上,原本仅须控制X与Y方向的位置,在此LED光条5制作方式除了上述两个参数外,需额外控制旋转角度,生产复杂度明显提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导光板的入光面区域的暗带区域问题,藉由发光组件发光面倾斜设置并搭配倾斜设置的导光板入光面,以达成光均匀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复数个发光组件以及导光板。各该发光组件具有发光面,该发光面相对该发光组件倾斜,且与该些发光组件的排列方向形成夹角。导光板具有中央区域及至少一侧边区域,且该至少一侧边区域中更具有复数入光结构单元,各该入光结构单元包含入光面,与对应的该发光面对应设置。其中,各该发光组件发射的光线,穿透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的该中央区域。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各该入光结构单元包含容置部,容纳对应的该发光组件;且该容置部由二相邻侧壁所界定,该二相邻侧壁的其中之一为各该入光结构单元的该入光面。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夹角为5-30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些发光组件电连接于电路板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发光组件为发光二极管。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面,位于该位于侧边区域的侧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反射面利用凸起结构形成。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反射面利用涂覆反射性物质形成。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发光二极管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发光二极管光条的示意图;
图4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组装前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27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温控节能式海鲜菇培育房
- 下一篇: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发光二极管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