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以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42660.2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9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川下道宏;吉村保广;田中直敬;内藤孝洋;赤泽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
主分类号: | H01L23/52 | 分类号: | H01L23/52;H01L23/485;H01L25/00;H01L21/76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许海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技术,特别涉及具有三维地层叠 的多个半导体芯片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密度地安装多个半导体芯片(还简称为“芯片”)而短 时间地实现高功能的系统的SIP(System in Package,系统级封装) 的开发得到了发展,并提出了多种安装结构。特别使多个芯片层叠, 而可以大幅实现小型化的层叠型封装的开发得到了发展。通常,在芯 片间的电连接中,使用引线键合。其原因为,引线键合的卷绕自由度 高,且对于多个半导体芯片的连接是有效的。
但是,在引线键合连接中,需要使从一个芯片引出的布线临时落 于搭载衬底上,并对另一个芯片再次布线,所以芯片间的布线长度变 长。由此,芯片间的电感增加而难以实现高速传送。针对该引线键合 连接中的课题,提出了形成在芯片内部贯通的电极,而直接连接芯片 间的Si(硅)贯通电极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0-26093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 下技术:在芯片的上下形成对形成在芯片内的贯通孔部分通过电镀或 无电镀法而埋入焊锡或低熔点金属的电极,层叠了芯片之后进行加 热,通过埋入电极的熔融接合而三维地层叠芯片。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7-05314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 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压接向形成于下级芯片中的中空的贯通电极变形 注入形成于上级芯片中的柱形凸缘(stud bump),并对柱形凸缘与 贯通电极几何学地进行铆接而层叠芯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09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53149号公报
当考虑芯片层叠,而在构成芯片的半导体衬底上形成贯通电极的 情况下,为了确保导通路径,在贯通半导体衬底的孔的内面以及半导 体衬底背面侧的该孔的周边设置有电极材料。另外,在本申请中,将 设置于孔的侧面的电极材料设为内部电极,并且将设置于该孔周边的 电极材料设为背面布线焊盘。
在使用日本特开2007-053149号公报(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 术形成贯通电极的情况下,由于在半导体衬底的背面的外侧、即半导 体衬底的背面上形成有背面布线焊盘,所以可以通过背面布线焊盘在 半导体衬底背面形成凸部。本发明者发现了起因于该凸部,而在吸附 芯片时发生空气的泄漏,从而引起吸附力降低的现象。因此,半导体 器件的制造成品率降低。
对应于此,本发明者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图1是本发明者研究的 芯片1C的背面的示意俯视图。另外,为了易于理解结构而对图中的 一部分附加了阴影线。
在构成芯片1C的半导体衬底1中设置有多个贯通电极4,其平 面形状呈现圆形形状。在该贯通电极4的周边的半导体衬底1的背面 上设置有背面布线焊盘4d,并与贯通电极4电连接。另外,以电连接 背面布线焊盘4d间的形式,在半导体衬底1的背面上设置有背面布 线4e。另外,背面布线焊盘4d以及背面布线4e由相同电极材料构成, 从工序的效率化的观点出发,而同时形成。
当这样在半导体衬底1的背面上设置有背面布线焊盘4d以及背 面布线4e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半导体衬底1的背面形成凸部,而 在吸附芯片1C时发生空气的泄漏,从而引起吸附力降低。
因此,考虑如下方法:在芯片1C的背面,在未设置背面布线焊 盘4d、背面布线4e的区域,形成虚拟背面布线焊盘4f,在芯片1C 的背面中的周边区域,形成框状的虚拟背面布线4g,并在整个芯片背 面配置虚拟的背面布线焊盘,从而消除凸部,而可以防止空气的泄漏。
但是,在设置背面布线焊盘4d、背面布线4e、虚拟背面布线焊 盘4f以及虚拟背面布线4g的方法中,例如在使用Au(金)那样的电 极材料的情况下,由于在整个芯片1C背面配置Au,所以存在贯通电 极4的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如框状那样细长的图案易 于剥落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品率 的技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降低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成 本的技术。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征根据本说明书的记述以及 附图将更加明确。
如果简单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发明的概要,则如 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瑞萨科技,未经株式会社瑞萨科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426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