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36855.6 | 申请日: | 2009-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87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 发明(设计)人: | 包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金亮 |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2305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菌 集约化 栽培 工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与装置,属于食用菌栽培工艺与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用菌集约化栽培是指在考虑市场资源配置与产品需求的情况下,整个生产流程的各个工序、设备或装置的功能之间的良好匹配与发挥,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获得最佳的效益。公知的食用菌栽培工艺与装置,一般采用畦栽、袋栽、床栽。畦栽方式工艺简单,但场地利用率不高,栽培效益较低;袋栽虽然简便,但搬运较繁琐,而且,需要搭建配套的床架才能实现立体栽培,生产成本较高;床栽可实现立体栽培,场地利用率较高,但床架的成本较高,且过于笨重、移动不便、收纳不便、不易清洗,另外,在培养料料面全面出菇是现有栽培方法的共性,其缺点是:群生和丛生菇多,品质较差,菇蕾形成过多,造成部分死亡,营养无谓消耗,还需要较多的人工处理死菇,存活的菇也因相互争夺养分而导致个体弱小、菇型较差,其栽培效果不甚理想,以上几种栽培方式都不能实现集约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低耗高效的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与配套的用塑料制成的可拆卸、清洗方便、收纳便利、占用空间少,而且可以四个面或五个面上的出菇口定位出菇的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与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配料装筐:根据不同食用菌品种,采用不同配料和配方,经过发酵处理的培养料,装入本发明的装置内。装料要求松紧适中,料面稍高于本发明装置的侧板,以防止消毒后料面下伏,料面与盖子间形成空隙,影响正常出菇;
消毒:将装好培养料的装置按平行或品字型堆叠成排,排间留走道,通入蒸汽进行消毒,也可集中堆叠,消毒后重新排放,消毒时间为料温升至60℃,维持8-10小时,然后适当通风,等料温降至50-52℃后再维持2-4天;
接种:待料温冷却至30℃时,将预先消毒的菌种采用层播、点播或散播等方式进行接种,菌种用量占培养料的20%;
封盖:接种后,按平行堆叠的,使用没有出菇口的底板作盖子盖好,顶面不出菇,其他四个侧面出菇;品字型堆叠的,使用有出菇口的盖子盖好,顶面和其他四个侧面出菇,备用的底板和盖子需要预先用0.2%的高锰酸钾液浸泡消毒;
培养:接种后的栽培装置按照出菇管理要求堆叠,可实现就地培养和出菇,无需搬运和移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将培养室的条件控制在食用菌菌丝生长最适的范围内,确保恒温、暗光培养,使菌丝健壮生长;
出菇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继续培养10-30天(根据品种而定),使之达到生理成熟,以积累充足的养分,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然后用喷雾器对准出菇口喷水或用水管在栽培装置上喷淋,直到出菇口吸足水,同时提高棚室内湿度,降低温度,适当通风,创造食用菌生长的最佳条件,经7-10天后,从出菇孔处开始出菇。此时,继续控制好温湿、通风等条件,使菇潮集中、菇生长健壮均匀,可明显缩短生长周期。一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5-7天,使菌丝休养恢复,之后重复出菇管理,方法同前。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用菌集约化栽培工艺与装置,由盖子、侧板、卡扣、底板构成。卡扣由夹口、圆柱、插销口、插销、连接孔、固定销构成;侧板呈长方形,长度为30-40cm,宽度为20cm,上面设若干个直径1cm、间距7cm的出菇口,四个角设缺口,缺口一侧设一个与卡扣的连接孔对应的连接圆孔,卡扣从侧板缺口处扣入,将侧板之间紧扣连接,并设固定销固定;底板呈长方形,长度为40cm,宽度为30-40cm,四个角设圆孔,圆孔与卡扣的圆柱对应连接,并设插销固定;盖子呈长方形,长度为40cm,宽度为30-40cm,上面设若干个直径1cm、间距7cm的出菇口,四个角设圆孔,圆孔与卡扣的圆柱对应连接,并设插销固定。
本发明可充分利用科学的栽培工艺与合理的组合方式,快速组装和拆卸,拆卸后成平板,清洗和收纳便利;四块侧板和盖子都设有出菇口,出菇口的直径和排列密度较科学合理,可避免丛生和群生菇的发生,菇型圆整优质,菇潮集中,便于管理。
本发明的优点是,栽培工艺科学合理、成本低廉、操作便利、低耗高效,适用于食用菌(蘑菇、平菇、杏鲍菇、香菇等)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卡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侧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局部结构(底板)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金亮,未经包金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68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