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乘员保护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5399.3 | 申请日: | 200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4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吾妻政治;太田幸一;冈本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高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18 | 分类号: | B60R21/18;B60R22/14;B60R2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乘员 保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检测到或预测到碰撞时保护车 辆乘员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6-160062号公报公开了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 统,该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具有安装在座椅安全带内的安全气囊, 并且被构造成当车辆前方碰撞发生时通过展开该安全气囊来保 护车辆乘员。
在上述系统中,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分别被安装 在形成座椅安全带的安全肩带部和安全腰带部中。此外,当车 辆碰撞发生时,通过各自展开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从 而使上部安全气囊的下表面和下部安全气囊的上表面接触,来 防止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沿车辆前后方向相对彼此移 位。
发明内容
在上述车辆乘员保护系统中,上部安全气囊的下表面和下 部安全气囊的上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产生的摩擦力防止上部安 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沿车辆前后方向相对彼此移位。然而, 在车辆制动期间作用在车辆乘员上的惯性力大而且上部安全气 囊和下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力大的情况下,该摩擦力可能不足以 可靠地防止所述移位。
鉴于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 使安装在座椅安全带中的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展开, 同时能够保持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的在车辆前后方向 上的适当的相对位置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该车辆乘员保 护系统包括: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 肩带部,该安全肩带部用于约束车辆乘员的从一个肩部到胸部 的部分;以及安全腰带部,该安全腰带部用于约束所述车辆乘 员的腰部;上部安全气囊,该上部安全气囊被设置在所述安全 肩带部中,并且该上部安全气囊被构造成当检测到或预测到车 辆碰撞时从所述安全肩带部向前展开;下部安全气囊,该下部 安全气囊被设置在所述安全腰带部中,并且该下部安全气囊被 构造成当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碰撞时从所述安全腰带部向前展 开,展开的上部安全气囊和展开的下部安全气囊沿上下方向彼 此接触;移动抑制部,该移动抑制部用于抑制所述展开的上部 安全气囊和展开的下部安全气囊沿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 移动抑制部从所述展开的上部安全气囊的下侧部向下延伸并且 被置于所述展开的下部安全气囊的后方。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在图中:
图1是系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的车辆乘员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安全气囊和 下部安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安全气囊的正视 图,其未被展开并设置有第一移动抑制部。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下部安全气囊的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 安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6A和6B是说明作用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 部安全气囊上的张力的示意图。图6A示出当将流体供给到上部 安全气囊内时上部安全气囊内部的受压状态。图6B示出归因于 图6A中所示的上部安全气囊内的压力而作用在第一移动抑制 部上的张力。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上部安全气囊的正视 图,其还未展开并设置有第二移动抑制部。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上部安全气囊的 正视图,其还未展开。
图9是图8所示的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处于展开 状态的侧视图。
图10A-10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动作的侧视图,图10A、10B和10C分别示 出紧随检测到或预测到车辆碰撞的初期阶段、跟随初期阶段的 中间阶段、跟随中间阶段且下部安全气囊弯曲的后期阶段。
在各附图中,座标UP、FR和LH分别表示车辆(车辆乘员) 和/或上部安全气囊和下部安全气囊的上方、前方和左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乘 员保护系统。注意,尽管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以用于配置在车辆 后排座椅的右侧的座椅上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为示例进行说 明,该系统也可以被应用于其他位置的座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高田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53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