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3851.2 | 申请日: | 200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4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黄润深;黄美媚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美媚;黄润深 |
主分类号: | H01R4/24 | 分类号: | H01R4/24;H01R4/28;H01R9/0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王新华 |
地址: | 中国香港***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连接器 | ||
1.一种在电缆上使用的用于从所述电缆获得电力的电缆连接器(10), 所述电缆连接器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具有用于接合所述电缆的下侧和与所述下侧相 对的上侧;
保持器(200),所述保持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所述保持器 用于相对移动以使所述电缆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接合并保持所述电缆与 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接合,所述保持器具有一对相对的左翼部和右翼部, 所述左翼部和所述右翼部在操作方向上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延伸到所述 壳体的所述上侧;
操作器(300),所述操作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侧,所述操作器 用于通过旋拧动作在所述操作方向上移动所述保持器,从而保持所述电缆 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接合;和
多个电导体(400),所述多个电导体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导体中的 每一个都具有尖锐下端部(401)和上端部(402/403),所述尖锐下端部用 于当所述电缆与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接合时刺入所述电缆以与所述电缆的 相应的芯接触,所述上端部用于与第二电缆连接;
适配器(220),用于在保持器的通道(210)中使用,并且适配器安装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下侧的壳体基部的通道(118)内部;
所述导体中的至少一个的上端部包括自动夹紧装置(G),所述自动夹 紧装置包括能够弹性弯曲的夹紧构件,当所述夹紧构件接近所述第二电缆 的芯的端部时,所述夹紧构件被所述第二电缆的所述芯的端部操作地向内 弯曲,并且能够与相邻的支撑件共同操作,用于随后夹紧和连接所述芯的 端部,因而,当所述自动夹紧装置接近所述芯的所述端部时,所述自动夹 紧装置自动并同时操作地夹在所述第二电缆的芯的端部上,以将所述芯的 端部机械和电连接到所述导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的上端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器包括基部(211),所述左翼部和右翼部从所 述基部(211)的相对侧向上地突出,一起形成具有翼部之间的保持器的通 道(210)的U状形状结构,用于定位和保持所述电缆与所述壳体的下侧接 合,并且在于,所述基部(211)的形状和尺寸被形成为配合在壳体基部(112) 的通道(118)中,且左翼部和右翼部分别通过壳体基部(112)的槽(1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导体(400)中的所 述至少一个具有两个相邻的第一和第二上端部(402,403),所述第一上端 部提供所述夹紧构件,而所述第二上端部提供所述支撑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自动夹紧装置与能 够手动操作的释放构件(430)关联,所述手动操作释放构件使所述夹紧构 件操作地向内弯曲,以打开所述自动夹紧装置,从而释放所述第二电缆的 所述芯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释放构件被所述夹 紧构件弹性偏压向非操作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释放构件包括压下 按钮(432),所述压下按钮用于在弯曲所述夹紧构件的同时从所述非操作 位置手动移动到内部的操作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壁(111B), 在所述壁的后面,所述自动夹紧装置和所述释放构件被紧密地定位在一起, 所述壁具有第一孔(131)和第二孔(132),所述第一孔暴露所述夹紧装置, 用于所述第二电缆的芯的端部的插入,所述压下按钮通过所述第二孔突出, 用于在与所述芯的端部的所述插入相同的方向上压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保持器的 所述左翼部和右翼部具有外螺纹(213),并且其中所述操作器包围所述左 翼部和右翼部,并且所述操作器具有与所述左翼部和右翼部的所述螺纹接 合的内螺纹(311),用于通过旋拧动作移动所述保持器,所述内螺纹延伸 通过小于360°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内螺纹包括一个单 独连续的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美媚;黄润深,未经黄美媚;黄润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385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