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褶皱鳍片的热交换器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3634.3 | 申请日: | 200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1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史蒂文·P·密斯凯;查尔斯·M·瑞斯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摩丁制造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1/40;F28F9/02;F28F13/12;F28F9/26;F28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安武;南 霆 |
地址: | 美国威***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褶皱 热交换器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排气再循环冷却器的鳍 片及其形成方法。
发明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在第一工作流体 和第二工作流体之间传递热。所述热交换器可以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头 部;多个管体,其在一对头部之间延伸,提供了用于第一工作流体的流 路,并沿着第二工作流体的流路布置;以及鳍片,其可支撑在管体之一 中,并具有在与管体中的所述一个的长度大体平行的方向上在一对头部之 间延伸的折叠。鳍片可以包括延伸至折叠内并沿着折叠间隔的多个凹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在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 之间传递热,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头部;多个管体,其在一对头部之间延 伸,提供了用于第一工作流体的流路,并沿着第二工作流体的流路布置; 以及鳍片,其可支撑在管体之一中,并具有在与第一工作流体通过管体的 流路大体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折叠。折叠可以界定鳍片的第一和第二侧腿 部。凹部可以形成在第一侧腿部上,并且凸部可以与第一侧腿部上的凹部 相反地形成在第二侧腿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在第一工作流 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之间传递热,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头部;多个管体,其 在一对头部之间延伸,提供了用于第一工作流体的流路,并沿着第二工作 流体的流路布置;以及鳍片,其可支撑在管体之一中,并具有在与管体的 长度大体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一对头部之间的蜿蜒折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用于在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 之间传递热,包括:波纹状的鳍片,其可沿着第一工作流体的流路定位在 相邻的管体壁之间,并可操作用于提高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之间 的热传递。鳍片包括界定在相邻的折叠之间的侧腿部;以及多个褶皱,其 从侧腿部的末端向内延伸并终止于距末端不同距离的位置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波纹状的鳍片,用于热交换器,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工作流体的流路和第二工作流体的流路,并可操作 以在第一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之间传递热。鳍片可以包括:侧腿部, 其界定在相邻的折叠之间,并可沿着第一工作流体的流路定位;以及多个 褶皱,其从侧腿部的末端向内延伸并终止于在第一工作流体沿着流路的流 动方向上不同距离的位置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形成热交换器的方法,所述热交换器用于在第一 工作流体和第二工作流体之间传递热。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使鳍片成为波 纹状,以界定多个侧腿部;以及沿着多个侧腿部中的一个形成多个褶皱, 多个褶皱从所述侧腿部的末端向内延伸并终止于距末端不同距离的位置 处。
通过考虑详细说明附图,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底视立体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如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管体和鳍片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如图3所示的鳍片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的管体和鳍片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 图。
图6是如图5所示的鳍片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可以根据如图9所示的方法制造的部分成型的鳍片的俯视图。
图8是可以根据如图10所示的方法制造的部分成型的鳍片的立体 图。
图9图示了用于形成如图5所示的鳍片的方法。
图10是用于形成如图5所示的鳍片的另一个方法。
图11是如图10所示的鳍片形成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鳍片的一部分的立体 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鳍片的一部分的立体 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的热交换器鳍片的一部分的立体 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摩丁制造公司,未经摩丁制造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36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