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操作的方法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33243.1 | 申请日: | 2009-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0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Y·雅库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9/00 | 分类号: | F01N9/00;F01N3/021;F01N3/023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蓉民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排气 处理 装置 操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控制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操作的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排气后处理装置用于处理由汽缸内或汽缸外排气流中的燃 料与空气燃烧产生的排气流。这些装置可能以重复且尤其是周期 性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暴露于提升的热等级。这发生在,例如, 柴油机微粒过滤器(DPF)再生期间或者与为稀氧化氮捕集器操作 所设计的具有富空气/燃料的混合物操作阶段期间。
这种类型的排气后处理装置具有温度上限,为了确保过滤器 载体的连续过滤的一致性以及由此确保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效率,必须 不超过所述温度上限。为了确保不超过这样的温度上限,已经公知的 是在不同燃烧模式的预校准期间使用公差极限与反馈控制,从而使系 统在制造公差、老化过程以及所伴随的漂移,以及关于未诊断的操作 故障方面是稳健的。以这样的方式,当无法预见或不期望的热等级上 升并接近温度上限的情况发生时,将确保能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的 方法可包括,例如,转换到不同的预校准(例如不同的燃烧模式)或 转换到具有更高带宽的不同反馈控制,例如,从温度控制转换到λ (lambda)控制。
在排气后处理装置中用于触发热保护模式的传统方法是基于 过滤器载体温度的测量或估算值的。然而,使用这些方法引发了与系 统内在低质量流量情况下的传输延迟有关的问题,以及与在高质量流 量情况下温度测量的时间延迟关联的问题。用于显示危险的热等级的 温度测量典型地操作缓慢。然而,用于转换燃烧模式的触发时间是很 重要的,这是因为,例如仅仅几秒钟的延迟可导致对排气后处理部件 的无法逆转的损坏(诸如当煤烟微粒过滤器过载的情况发生时,在微 粒过滤器内无法控制的煤烟热燃烧)或者导致转换到停歇状态。
发明内容
对于以上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排气后处 理装置的操作的方法与装置,借助于所述方法与装置,排气后处理装 置中热损坏的危险可被减少或最小化。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后 处理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操作的方法,其中为了避免所述排气后处理 装置操作中的热损坏,必须不超过最高温度,所述最高温度被指定到 所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并且其中为了防止超过所述最高温度,所述排 气后处理装置作为操作状态的函数被转换到保护模式。
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后处理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操作 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为排气后处理装置上游存在的氧浓度确定浓度参考值以及为排气 后处理装置上游存在的温度确定温度参考值;
在每种情况中,将浓度参考值和温度参考值与校准阈值进行比较; 以及
在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操作中基于所述比较触发或不触发热保护模 式。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提供了一种预测算法,借助所述预 测算法,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热保护模式被触发和终止。在此方面,本 发明基于这样的思想:确定最高载体温度,即载体不能超过的温度上 限,通过排气后处理装置作为当前燃烧热排放与上游所测量温度的函 数的热学模型的反推确定氧浓度的浓度参考值,进入温度的温度参考 值。所计算的参考值均与前面校准的阈值进行比较并且优选地在确认 时间到期之后,根据比较结果触发或不触发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热保护 模式的请求。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后处 理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操作控制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被设计成执行 上述方法。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优选实施例以及附图解释本发明,其中:
图1是解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策略的框图;
图2是解释根据本发明确定氧浓度的浓度参考值的框图;
图3是解释根据本发明确定温度参考值的框图;
图4是表示不同温度参考值情况下转换到停歇状态在 10.6g/l的煤烟载荷下热保护模式氧浓度的氧浓度参考值的图;
图5是解释在10.6g/l(克/升)的煤烟载荷下转换到停歇 状态的不同温度参考值的热保护模式的图;以及
图6是解释在不同初始煤烟载荷下转换到停歇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策略的框图;以下将解释在本策略 中所使用的功能框110至150的功能。表1中给出在图1中所用的信 号名称的汇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32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漏
- 下一篇:一种可用于海绵城市雨水渗虑、集蓄与净化的多功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