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气泡制备及其抗污作用评价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32262.2 | 申请日: | 2009-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华;张军;吴丽萍;陈红兵;杨安树;徐京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施秀瑾 |
| 地址: | 330031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气泡 制备 及其 作用 评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纳米气泡,并用于评价其表面抗吸附作用的 装置,特别涉及可重复的定量纳米气泡制备,控制蛋白等生物污染程度。
背景技术
蛋白质吸附/去吸附也是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阻止蛋白质的非特异 性吸附,一直都是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机 械内表面暴露于生物介质,通常会因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而被污染。 蛋白质吸附及其后的微生物滋生,严重危害食品卫生与安全。在船舶表面和网筛上, 生物分子以及微生物的粘附都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堵塞网眼,增加航行阻力,以及 腐蚀机械表面,缩短其使用寿命。生物医学工程中人造器官、组织工程、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等的研制也都必须考虑阻止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
已发表的文章和公开的专利申请显示,纳米气泡可以用于生物介质中的导体表面 吸附控制。纳米气泡不仅可以预先制备于导体表面,大幅度减少表面蛋白的吸附,也 可以在已吸附蛋白的表面制备纳气泡,将已吸附蛋白去吸附。
目前,纳米气泡去吸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尚无专用仪器,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影 响纳米气泡去吸附作用的因素很多,包括电解质(种类、浓度)、电极间的距离、电源 (电压,电流,功率)、时间等,尚无装置能够全面调节和记录这些参数。这就导致了 在研究和应用中,纳米气泡去吸附结果的重现性较差。
上述问题中,电解质的一致性容易控制,处理时间也可以把握,本发明设计的装 置可用以解决其他两个问题,即电源和电极间距。适当应用本装置,可以实现可重复, 可调控的纳米气泡制备,并评价其抗污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纳米气泡制备及其抗污作用 评价装置。
具体地说,本发明装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调恒定电源[9],即在不同的电化学 处理条件下,按照输入参数供电,提供恒压、恒流或者恒定功率电源;二是支架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其结构采用绝缘材料制作上、下两块面板,由绝缘材料支撑柱 [3]将两块面板平行固定,一个面板作为底面板[2],一端电极[A,B,C]固定在底面板 [2]上,该端电极由金属电极垫片[6]和导线构成;另一个面板作为上面板[1],另一端 电极[α,β,γ]固定在上面板[1]上,该端电极由刻度螺母[7]和侧面有刻度线的电极 螺杆[4]构成,可调恒定电源[9]分别与两端的电极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电极不限于三组,也可以是更少或者更多组电极,视装置要求的测 试工作量而定。
本装置可实现电化学处理条件可控、可重复,使得由此产生的纳米气泡及其防污、 祛污作用也可重复,可控。
本发明装置在工件过程中,可以将三组电极或串联或并联,并根据不同的电化学 处理条件设置电源输出为恒流或恒压,以保证通过每组电极上被测试导体的电流参数 一致,确保电源参数(电流、电压、功率)的稳定。
本发明电极间距由上面板端的电极的刻度螺母[7]和电极螺杆[4]控制。电极螺杆 [4]的螺距可设定为一个固定值,而刻度螺母[7]表面的刻度将螺母的内周长均分为相 应的份额,刻度螺母[7]和电极螺杆[4]的配合,可以控制步长。下面板端的电极固定 不动,可以直接将带测试导体放在下面板端的电极上[A,B,C]。首先将电极螺杆[4] 下旋,使其下端接触到待测导体,而后上旋,上旋的距离即为电极间距。本装置可以 将两端电极的间距误差控制在0.01mm以内。这一设计较为完美地解决了电极间距控 制问题。
在本发明的操作过程中,为了排除其他误操作的可能,在电化学处理过程中,也 可以随时用电流、电压测试表(如万用电表)对各处的电流、电压进行监测,以保证 各电化学处理条件稳定地处于设定状态。
本发明所述的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精确地控制电极间距和电源输出, 可以实现可重复、可调控的纳米气泡制备,并能准确地评价其抗污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原理图。其中A、B、C为下面板端的一组电极,α,β,γ 为上面板端的一组电极。
附图2为本发明装置原理图的剖面示意图。其中1为上面板、2为下面板、3为支 撑柱、4为电极螺杆、5为电解质溶液、6为金属电极垫片、7为刻度螺母,8为待测 导体片、9为可调恒定电源。图中相同部分(件)未作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22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