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恶臭气体的除臭灭菌处理装置及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31665.5 | 申请日: | 2009-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32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 发明(设计)人: | 杜文利;王静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昊海天际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5 | 分类号: | B01D53/85;A61L9/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96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恶臭 气体 除臭 灭菌 处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处理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恶臭气体除臭灭菌处理的装置 及方法。
技术背景
恶臭气体是世界上一大公害,恶臭气体中往往含有还原性硫化物、胺、氨等,特 别是来源于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养殖场等恶臭气体中还混有大量的微生物气 溶胶。这些物质能致使人产生头晕、恶心、过敏反应等。过去的恶臭气体处理方法 主要有吸附法、燃烧法、化学法、生物处理法等,然而吸附法费用高,填料更换频 繁。燃烧法对高浓度的有机废气处理效果较好,但对低浓度大流量恶臭气体处理能 耗较高。化学吸附法很难同时去除臭气中所有成分,而且药剂消耗量较大,费用较 高。化学吸附后的有机废气形成的水溶液,需要进一步净化处理才能排放,否则会 造成二次污染。而常规的生物处理法如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等虽然运行费用低, 处理效率高,但存在调试驯化时间长,占地面积大,微生物容易失活等,特别是生 物法处理恶臭气体时容易造成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恶臭气体的除臭灭菌 装置及方法,即根据恶臭气体的特性,通过负压收集、生物吸附降解和灭菌等一体 化工艺过程,使恶臭气体转化为无臭无菌的洁净卫生气体的技术。
该装置主要包括负压收集装置、生物除臭装置和灭菌装置;负压收集装置包括 管道、防爆风机、变频器。负压收集装置中的管道为PVC或玻璃钢材质,防爆风机的 压力输出由变频器反馈控制,即生物除臭装置的压力降增加,风机转速增加,输出 压力增大,反之亦然。生物除臭装置内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惰性填料布气层、轻质填 料层、生物填料层、营养液喷洒层、轻质填料吸附层。惰性填料布气层由聚丙烯多 孔网构成,孔隙率为85-90%,厚度为30cm,组成多孔网的网丝直径为1mm,网丝表面 为0.05-0.1mm的刺突毛面。轻质填料层由聚氨酯构成,聚氨酯上接种伯顿毕赤酵母 (Pichia)、白腐菌(Phanerochaete)、灰管层孔菌(Fomes)等;该层孔隙率为70-90%, 填料粒径为1-5cm,厚度为20-40cm。生物填料层的填料为蚯蚓代谢颗粒,颗粒粒径 为0.5-1mm,生物填料层厚度为40~80cm。营养液喷洒层由聚丙烯多孔网和喷淋管构 成,填料层厚度为10cm;填料层上均匀布置喷琳管;营养液含有碳酸铵(50-150mg/l)、 磷酸(10-50mg/l)以及微量元素铜、铁、锰等组成的pH为7的缓冲溶液。轻质填料吸 附层由聚氨酯海绵构成,该层孔隙率为90%,粒径为0.3-1cm,厚度为5cm。生物除臭 装置中的湿度、pH值等由湿度仪、pH计等探测,数据传输至PLC控制柜。湿度、PH 值分别控制在80-90%、7-9,压力降控制为2000Pa以内。
紫外线灭菌装置包括紫外线灯管、光触媒滤网层等。紫外线灯管竖向排列,产 生253nm波长紫外光。光触媒滤网层由聚氨酯基体沉积光催化材料钛粉构成,该层孔 隙率为90%,厚度为5cm。
本发明恶臭气体的除臭灭菌处理的方法通过如下方案实现:将产生源头的恶臭 气体通过负压收集装置收集并送到生物除臭装置中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气体再经灭 菌装置灭活微生物后排放。恶臭气体的负压收集装置中管道采用PVC或玻璃钢材质。 风机为变频防爆风机,并由压力降控制器控制。收集的废气从生物除臭装置底部进 入,经过惰性填料布气层、轻质填料层、生物填料降解层、营养液喷洒层、轻质填 料吸附层,经过多层吸收、吸附和降解恶臭气体;经生物处理后的臭气进入灭菌装 置,灭菌装置中的紫外线和光触媒滤网净化后排放。
具体而言,一种恶臭气体的除臭灭菌处理的方法是将产生源的恶臭气体通过密 闭管道和变频风机送生物除臭装置。防爆风机的输出压力由变频器控制,能稳定的 保持恶臭产生源的微负压状态,避免恶臭和微生物气溶胶的逸散。
恶臭气体从生物除臭装置底部进入,先经过布气层均匀布气,布气网为惰性填 料,耐腐蚀、孔隙率高、布气均匀,防止出现布气不均形成的局部过流负荷过大的 问题。网丝的突刺毛面有效截留恶臭气体中的悬浮物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昊海天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昊海天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16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