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卷绕形成螺旋管的复合带、复合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30205.0 | 申请日: | 2003-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3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 发明(设计)人: | 伊恩·罗格·巴特曼;古拉齐·乌伊萨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里洛克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63/32 | 分类号: | B29C63/32;B29C53/78;F16L9/16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 文 |
| 地址: | 澳大利亚*** | 国省代码: | 澳大利亚;AU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卷绕 形成 螺旋管 复合 复合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复合带(10),该复合带(10)可卷绕成用于运输流体的螺旋管,其包括:
伸长的塑料带(11),所述塑料带(11)具有底部(12),所述底部(12)具有限定螺 旋管内表面的下侧和限定螺旋管外表面的上侧;
至少一个从所述底部(12)的上侧向上直立的纵向延伸的肋部(20);以及
纵向延伸并由所述肋部(20)侧向支撑的伸长强化带(30),所述强化带(30)定向为 基本垂直于所述底部(12),并且所述强化带(30)的高度对厚度比为3∶1~27∶1,所述螺旋 管内表面在所述强化带(30)的下方形成连续面,
其特征在于,当卷成螺旋管时,所述强化带(30)克服径向断裂载荷而增强所述管, 并且所述螺旋管内表面使所述强化带(30)与所述管中的流体相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高度对厚度比至少是四比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肋部包括一对沿所述底部纵向延 伸的平行壁(22,24),所述肋部限定有纵向延伸的缝隙(23),所述强化带(30)保持 在该缝隙(23)中,所述强化带(30)由所述缝隙(23)的壁侧向支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强化带(30)是连续的,且其长度与 所述塑料带共同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强化带(30)被完全塑料材料密封, 以防止其暴露在外界环境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塑料带具有一列纵向延伸的缝隙,这 些缝隙形成横穿所述带的宽度而间隔开的若干肋部,每个肋部支撑一个伸长强化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强化带由金属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强化带由钢构成。
9.如权利要求1到8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带(10),所述复合带(10)进一步包括纵向 延伸且与所述底部相连的平面薄层(50),所述薄层(50)比所述塑料带具有更高的 杨氏模量和强度;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合带(10)被卷绕形成螺旋管之后,所述薄层(50)增强了 所述螺旋管的压力等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薄层(50)包括纤维织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带(10),其中所述纤维织物包括玻璃纤维。
12.一种由复合带(10)制成的螺旋卷曲复合管,所述复合带(10)如权利要求1到 8中任一项所述,所述螺旋卷曲复合管的特征是,所述复合带(10)的底部的下侧形成所 述螺旋卷曲复合管的内侧,在将所述复合带(10)卷曲成所述螺旋卷曲复合管之后,所述 强化带的方位相对于所述底部基本上保持不变。
13.一种由复合带(10)制成的螺旋卷曲复合管,所述复合带(10)如权利要求9到 11中任一项所述,所述螺旋卷曲复合管的特征是,所述复合带(10)的底部的下侧形成 所述螺旋卷曲复合管的内侧,在将所述复合带(10)卷曲成所述螺旋卷曲复合管之后,所 述强化带的方位相对于所述底部基本上保持不变。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卷曲复合管,其中,所述强化带(30)为连续的,且 其长度与所述塑料带共同延伸。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卷曲复合管,其中,所述强化带(30)为连续的,且 其长度与所述塑料带共同延伸。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卷曲复合管,其中,相邻的所述薄层(50)卷绕结构 并不直接连接在一起。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螺旋卷曲复合管,其中,所述强化带(30)为连续的,且 其长度与所述塑料带共同延伸,并且,相邻的所述薄层(50)卷绕结构并不直接连接在 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里洛克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未经里洛克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3020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