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甘草素在制备肿瘤放射治疗辅助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29078.2 | 申请日: | 2009-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4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王振华;李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12 | 分类号: | A61K31/12;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 真 |
地址: | 73000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草 制备 肿瘤 放射 治疗 辅助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甘草属植物中提取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异甘草素的新用途,特别涉及其作为制备肿瘤放射治疗辅助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人口第一大致死疾病。随着科学的进步,现有恶性肿瘤治疗方式——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等取得了长足进步,患者生存率逐步提高,但大部分恶性肿瘤,尤其恶性实体瘤仍无法彻底治愈,成为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应用历史已逾百年。在所有的治愈肿瘤患者中,手术的相对贡献度是49%,放疗和以放疗为主综合治疗的贡献度是40%,化疗和以化疗为主综合治疗的贡献度是11%。同化疗一样,放疗还是重要的姑息治疗手段。依据循证医学的资料严格估算,52%的肿瘤患者在其肿瘤治疗过程中会接受至少一次放射治疗。常规外照射对各类实体肿瘤的局控率是不相同的,同一病理类型肿瘤放疗的有效率也不一致。临床上将其主要归因于肿瘤细胞的内在放射抵抗性、放射后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总体肿瘤负荷和氧合状态等因素。
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70%在其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现在常规采用的放疗射线源大致有三类,一类为可释放出α、β和γ射线的各种放射性同位素60Co、192Ir、226Ra等放射源通过衰变产生的射线;第二类为常压X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医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射线和高能电子束等设备;第三类为能产生重离子束的加速器。其中前两类射线源产生的高能射线多属低传能线密度(linerar energy transfer,LET)射线,其设备相对简单便宜,技术成熟,已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而第三类高LET射线的重离子束,需要大型昂贵的设备,目前仅在为数不多的国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但已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高LET重离子束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为了更好的克服这些难治性肿瘤,自1980年以来就有学者尝试将化疗与放疗结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由于放化疗的作用机制不同,所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在解释化、放综合治疗所取得的成功。第一种理论是“空 间协同”,即放疗作用于局部,而化疗减少远处转移。第二种理论是“放射增敏”,即化放疗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最终提高了放疗后的局控。通过近二十余年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理论都有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它们各自的实际适用范围具有鲜明的特征。如果肿瘤对化疗特别敏感(如淋巴瘤),或者局控非常好(如早期乳癌肿块切除+术后放疗局控率为90%),那么序贯放化疗的效果会非常好,亦即“空间协同”是综合治疗成功的主因。可是对大部分其他肿瘤而言,化疗的“放射增敏”作用带来的放疗局控提高却是疗效提高的决定因素,恶性胶质瘤、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和肛门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同期放化疗相比序贯放化疗所显示的生存优势即是明证。
放疗与化疗的综合治疗获得的生存优势无可质疑,但是研究者同时发现提高的疗效与明显增加的副反应相伴而至:以肺损伤为例,既往常规放疗的发生概率不过0~20%,而现在随着高强度治疗方案的使用,发生率可达45%~60%,且有部分患者因此死亡。正常组织损伤已经成为剂量限制因素,并且降低了生活质量调整后的生存率。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化疗和放疗都缺乏治疗特异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灭了部分快速分裂的正常细胞。有鉴于此,寻找到一种“高效、低毒”恶性肿瘤放疗辅助治疗药物成为临床的迫切需求,截至目前,临床上还未出现可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同时增强放疗效果的理想药物。
异甘草素(2,4,4-trihydroxychalcone,isoliquiritigenin)是从甘草属植物(Glycyrrhiza)分离、纯化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它可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和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付玉杰,刘晓娜,侯春莲,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异甘草素的研究.离子交换与吸附.2006年第3期];也可通过全人工方法合成[江南大学.一种异甘草素的合成方法.专利号:CN200410065383.7;杨立,沈凤嘉.甘草素与异甘草素的合成.药学学报,1994年11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化研究室对异甘草素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已有详细的叙述[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异甘草素的分子式为C15H1204,结构式如下:
异甘草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90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黄背木耳发酵物、含该发酵物的口服制剂及制法和应用
- 下一篇:妇女保健功能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