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能耗动力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27210.6 | 申请日: | 2009-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叶贞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贞枝 |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H02J7/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 11306 | 代理人: | 马铁良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能耗 动力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回充能量、适用范围广泛的低能耗动力机构。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直不断地消耗各种形态的能源资源,但是,随 着全球资源日益匮乏,加上全球暖化问题严重,以至于国际上现今所关心 的主要话题,开始转向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与利用,如今剩下的有限能源 与资源,并防止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现象。
而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通工具,其替代能源的寻找, 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考量之一,为了要获得稳定的能源,不断地有人进行研 究,其中有一部分的学者,开始针对电动机此一无污染、稳定的动力源, 进行改良,以期将整体的效率提升,以将现有的能源,做最有效的利用。
现今热门的电动机应用,电动交通工具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电池、 马达的应用配合,另外,受到电池容量与寿命的影响,而为了能延长电动 交通工具的行驶距离,有人将马达与发电机组合在一起,成为一具有回充 功能的电动机构,将多余的动力回收(减速、刹车及下坡),转为电力,回充 到电池中。
所欲解决的问题:
前述公知的具有回充功能的电动机构,存在着下列问题:
目前具有回充功能的电动机构,其主要方法,是采用负载马达行驶在 高速状态,不供电但有冲力时,使负载马达的输出轴,连接至发电机,以 作电力回充效应,达到充电的效果,但是受使用习惯与环境的影响,其回 充效益不大,整体的回充效果相当差,对整体行驶距离的延长,无法达到 令人满意的程度。
有鉴于此,如何使整体的电力回充效应提高,以延长行驶距离,便成 为本发明欲改进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回充能量、适用范围广泛的低能耗动力机 构。
为解决前述问题及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其技术方案,为一种低能耗动 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呈盘状的永磁部,该永磁部的永磁部内侧环壁上,环设固定有数个 磁力线朝向永磁部轴心导通的永久磁铁,而永磁部轴心处,设有一能供承 载永磁部的中心轴;
一以一间隔设置在该永磁部内侧、呈环状的电磁部,该电磁部是由数 片的基片所堆栈组成,且电磁部在远离电磁部轴心处的圆周上,环设有数 个卷绕有线圈的铁芯部,电磁部的电磁部轴心处与电磁部内侧、间隔一距 离;
一设于该永磁部轴心处,能被该永磁部和电磁部带动的发电装置;以 及
一设于该永磁部轴心处,能在永磁部或电磁部两者间,控制切换其旋 转的切换装置。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发电装置是由一设于永磁部与电磁 部间、能被该永磁部或电磁部带动的转子;及一设于该转子内、与中心轴 连接的定子所组成。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发电装置与电磁部,进一步电连接 至一具有至少一电池的蓄电装置。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电磁部轴心处与内侧,间隔的距离 大小,为1~N倍的铁芯部宽度;而所述基片是由质轻的高导磁材料所制成。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发电装置为下列之一:薄型转子发 电机、梯型转子发电机、传统转子发电机。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永久磁铁均是分别直接或间接结合 在一设置于该永磁部内侧的固定支架上。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固定支架的断面为下列之一:ㄇ形、 H形、I形;且所述固定支架是由下列之一的材质所成型:铝合金、不锈钢。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永磁部是由一能将电磁部与发电装 置覆盖的第一盖体;及一设于该第一盖体一侧、能与该第一盖体相配合的 第二盖体所组成;而所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是由非导磁材料所制成。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低能耗动力机构能与下列之一的装 置结合:电动自行车、电动机车、电动车辆、油电混合车、船舶。
根据上述的低能耗动力机构,所述切换装置是由一设于永磁部与发电 装置间,能控制永磁部与发电装置、同步旋转与否的第一切换器;一设于 电磁部轴心处,能控制电磁部旋转与否的制动器;以及一设于电磁部与发 电装置间,受该制动器控制、能控制电磁部与发电装置、同步旋转与否的 第二切换器所组成。
本发明可获得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贞枝,未经叶贞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7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位宽数据串行转换装置
- 下一篇:电源供应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