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25311.X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3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治华;潘启军;唐健;李毅;张磊;孟进;李文禄;肖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P1/22 | 分类号: | H01P1/22;H03H11/24;H03H7/2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3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i pin 二极管 衰减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该电调衰减器包括射频信号输入接口、传输线变压器、PIN二极管转换开关、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射频信号输出接口、控制信号输入接口、开关驱动电路、绝对值变换电路、电调驱动电路、直流偏置电路;本发明通过PIN二极管转换开关和绝对值电路,实现了开关PIN二极管正向导通电流与反向截止电压的解耦控制以及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双极化的自适应控制,同时降低了射频主通路的最小插入损耗,将双PI型并联电调衰减器简化为单PI型电调衰减器,减小了主要器件用量,节省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与电磁兼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极PI型电调衰减器,特别适用于自动增益控制。
背景技术
在通信与电磁兼容领域中经常采用双极性电调衰减器,然而其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传统方法一般采用两个并联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实现双极性,在射频输入端通过功分器将射频信号分成两路,一路直接输出给PI型衰减器,另一路通过反向器后再输出给另一个PI型衰减器,两路信号在射频输出端经过合成器合并。利用控制信号分别控制两路信号的导通与关断,当控制信号为正时仅使不带反向器的支路导通,而当控制信号为负时仅使带反向器的支路导通,从而实现电调衰减器的双极性。传统双极性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插入损耗大,仅功分器和合成器的最小插入损耗至少为6dB,而在输入功率有限时电调衰减器的插入损耗不宜过大,否则会导致电调衰减器的最大输出功率过小,这是实际使用双极电调衰减器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该双极电调衰减器使用了两个并联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不仅浪费了器件并且增加了成本。
由于双极电调衰减器在通信与电磁兼容领域中广泛采用,直接关系着许多装置与设备的性能优越与否,而传统的双极电调衰减器插入损耗大且成本高,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双极性电调衰减器,克服现有方法的缺陷,减小插入损耗并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利用传输线变压器、PIN二极管转换开关和绝对值电路,实现电调衰减器的双极变换,既减小了该电调衰减器的插入损耗,又减少了射频主路上PIN二极管的数量,既提高了系统性能又降低了成本。
一种双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包括射频信号输入接口、传输线变压器、PIN二极管转换开关、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射频信号输出接口、控制信号输入接口、开关驱动电路、绝对值变换电路、电调驱动电路、直流偏置电路;射频信号主通道依次由射频信号输入接口、传输线变压器、PIN二极管转换开关、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射频信号输出接口串联而成;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入接口与开关驱动电路相连,开关驱动电路根据控制信号的正负控制PIN二极管转换开关的开通方式;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入接口与绝对值变换电路相连,将控制信号转变为正值;绝对值变换电路与电调驱动电路相连,驱动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决定电调衰减器的衰减量;直流偏置电路与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相连接,提供直流工作点。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1)传输线变压器通过PIN二极管转换开关与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相连,根据控制信号的正负控制传输线变压器的输出极性,实现了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输入射频信号的双极性,巧妙的将单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自适应转变为双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从而降低了射频主通路的最小插入损耗。
(2)PIN二极管转换开关各PIN二极管支路中加入了隔直电容,可实现PIN二极管正向导通时支路电流与反向截止电压的解耦控制,从而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反向截止电压大小,进而提高该电调衰减器的最大功率输出能力。
(3)该双极PI型PIN二极管电调衰减器采用了绝对值变换电路,将并联双PI型电调衰减器简化为单PI型电调衰减器,减少了主要器件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功能原理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53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流直线电机分段供电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测试导引头伺服控制系统性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