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段供电直线电机的供电母排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25308.8 | 申请日: | 2009-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034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 发明(设计)人: | 胡安琪;孟进;张向明;张磊;鲁军勇;赵治华;马伟明;李毅;潘启军;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K41/02 | 分类号: | H02K4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3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段 供电 直线 电机 | ||
一种分段供电直线电机的供电母排,属于为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而设计的电力系统装置,解决一般供电母排的电磁辐射问题。本发明包括若干组复合母排,每组复合母排包括两根相互平行、靠近放置的独立母排,母排外层用绝缘材料包裹密封并压制成型。两根独立母排分别向两台同步工作的直线电机供电,以镜像的连线方式连接到两台直线电机的定子上,并以镜像的通电方式通电,使得两根母排在工作过程中的通电长度相等且电流方向相反。本发明能够大幅度降低供电母排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减少对邻近设备和人员的影响,且不需添加其它设备,安全可靠,便于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段供电直线电机所用的供电母排,解决一般供电母排的电磁辐射问题。
背景技术
分段供电直线电机是弹射器等设备的核心装置,其功能是将电能转变为动子的动能。弹射器等设备工作时,由多台(本发明设定为2n台)直线电机同步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同一个动子的动能,使动子获得极高的速度。
对分段供电直线电机一般用供电母排进行供电。供电母排是一种长直形的刚性导线,长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横截面可以为圆形、矩形等等。母排的通电部分一般以铜为材料,周围用绝缘介质包裹。如果母排长度较长,还需附加支撑结构。
对分段供电直线电机供电的母排,由于长度很长且工作电流很大,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可能会对邻近的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目前,降低电磁辐射的一般方法是用封闭的金属外壳屏蔽电磁发射源。但这样的方法只适用于中小型设备,对于分段直线电机所用的供电母排这类大型对象,长度近百米,如果也用金属外壳屏蔽,所花费的代价过大,会对整个系统的成本、体积、重量造成很大的负担。因此,有必要针对分段供电直线电机这一特殊的对象,设计独特的供电母排,从而在结构设计阶段解决电磁辐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段供电直线电机的供电母排,解决直线电机工作过程中供电母排的电磁辐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分段供电直线电机的供电母排,包括若干组复合母排。每组复合母排包括两根独立母排和两层绝缘介质,其特征在于:
两根独立母排相互平行,靠近放置,母排之间和外层用绝缘介质包裹密封,压制成型。
两根独立母排分别向两台直线电机供电,母排分别以镜像的连线方式连接到直线电机的定子上。
直线电机工作时,控制成对的两根母排采用镜像的通电方式,使得两根母排在工作过程中的通电长度相等且通电电流方向相反。
所述复合母排的供电对象为2n台分段供电的m相直线电机,所有分段直线电机以k段同时通电的方式工作,m、n、k均为正整数。则复合母排的总数为n·m·(k+1)组。
本发明针对2n台m相直线电机以k段同时通电的方式同步工作的情况,把2n台直线电机的供电母排两两组合成n·m·(k+1)对,控制成对的两根供电母排以镜像的方式通电,使得这两根母排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相同的通电长度和相反的电流方向。结构设计过程中,将成对的两根母排近距离压制在一起,制作成复合母排。这样在工作过程中,两根通电长度相同的母排,始终载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流,产生的电磁场相互抵消,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供电母排对外的电磁辐射。
本发明设计的分段供电直线电机所用的供电母排,由于将通电长度相等且电流方向相反的母排两两配对、靠近放置并压制成复合母排,使得成对的两根母排产生的电磁辐射相互抵消,所以能够大幅度降低供电母排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减少对邻近设备和人员的影响,而且不添加其它任何设备,安全可靠,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单台直线电机单相定子和母排的工作方式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两台直线电机的同相母排镜像通电方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母排布局方式和复合母排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253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