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18696.7 | 申请日: | 2009-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2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 发明(设计)人: | 金奉澈;黄喆熙;金东映;朴世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10/36;H01M10/40;H01M10/38;H01M4/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江华;王珍仙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活性 材料 制备 方法 充电 锂电池 | ||
1.一种用于可再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
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的石墨芯,所述石墨芯包括孔隙,所述孔隙从所述 石墨芯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石墨芯内部;和
容纳于所述孔隙中的硅纳米粒子和硬碳,
其中所述硅纳米粒子被所述硬碳包围,所述硬碳进一步被所述石墨芯包 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石墨芯包括成团的 片状石墨粉或块状石墨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石墨芯包括成团的 1~15μm的细石墨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石墨芯由成团的片 状石墨粉或块状石墨粉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孔隙包括所述细石 墨粉的团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孔隙包括发泡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孔隙包括管状或板 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孔隙包括在所述石 墨芯内部的网状网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孔隙的孔隙率为所 述负极活性材料总体积的10~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硅纳米粒子的平均 粒径小于600n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以全部负极活性材料计, 所述硅纳米粒子的含量高于5wt%。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硬碳位于使所述硅 纳米粒子与所述孔隙的内表面隔开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硅纳米粒子位于 所述孔隙的内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进一 步包括覆在所述石墨芯外表面上的硬碳。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硬碳占所述负极活 性材料的10~15wt%。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石墨芯的外表面包 括硬碳和硅纳米粒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平 均粒径为5~40μm。
18.一种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
正极板,包括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
负极板,包括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意一 项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
隔板,插入所述正极和负极板之间;和
电解液,设置为传输所述锂离子。
19.一种制造用于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包括孔隙的石墨芯;
将所述石墨芯浸入硅纳米粒子和醇的溶液中,并通过毛细管作用将硅纳 米粒子散布到所述孔隙内;
将硬碳散布到所述孔隙,和通过混合沥青碳和所述孔隙内散布有所述硅 纳米粒子的石墨芯来将硬碳覆于所述石墨芯的外表面,使得所述硅纳米粒子 被所述硬碳包围,所述硬碳进一步被所述石墨芯包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石墨芯通过使片状石墨粉 或块状石墨粉成团而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硬碳散布到所述孔隙和 将硬碳覆于所述石墨芯的外表面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混合物加热到800℃~1000℃持续2~4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SDI株式会社,未经三星SD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69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型多功能秸秆气化炉
- 下一篇:坩埚拉丝保温一体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