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炭制造用原料煤的制造方法,焦炭的制造方法和生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8255.7 | 申请日: | 2009-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1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滨口真基;奥山宪幸;小松信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C10L9/08 | 分类号: | C10L9/08;C10B57/04;C21B5/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炭 制造 原料 方法 生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实现在高炉法炼铁等中期望的高强度焦炭的焦炭制 造用原料煤的制造方法,焦炭的制造方法和使用焦炭的生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炼铁用所使用的焦炭,除了要求用于确保高炉内的通气性,还要 求强度也高。一般来说是通过干馏煤来制造焦炭,而为了实现其高强度可 以使用含炭率高的强粘结煤等,但含炭率高的煤炭昂贵,从而期望削减其 使用量。如果并用非粘结煤和微粘结煤等,则能够削减含碳率高的煤的使 用量,但必须考虑到随着其使用量削减带来的焦炭强度的降低。
煤的水分量的降低和机械性地夯实装入焦炭炉内的煤的方法,已知有 提高煤向焦炭炉内的填充密度,这能够使焦炭高强度化。但是,采用降低 水分量时,存在煤的微粉容易飞散的问题,另一种夯实的操作则很复杂。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用于得到高强度的焦炭的其他技术。该技术是 使柏油(asphalt)、沥青(asphalt pitch)、煤的液化处理残渣、溶剂生成炭 等的粘结性补充材含浸在没有软化熔融性的细粒炭材的表面,将其与煤混 合并干馏。
另外,本申请人已经进行了关于高强度焦炭的专利申请,其内容公开 在专利文献2、3中。专利文献2公开的是,相对于含有含碳率85%以上、 91%以下的煤,和含碳率60%以上、低于85%的煤的这种煤炭100质量份, 含有实质上不含灰分的煤1质量份以下,以其作为焦炭制造用煤进行使用。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公开的是,相对于焦炭制造用原料煤100质量份, 添加实质上不含灰分的煤1质量份以下。
如上述,既削减强粘结煤的使用量又得到高强度的焦炭成为焦炭制造 中的课题,虽然以解决该课题为目的而使用沥青、煤焦油、或者无灰煤等 粘结性补充材,但因为粘结性补充材的作用复杂,所以在高含碳率煤的使 用量削减(高含碳率煤以外的煤炭的大量使用)和焦炭的高强度化的并立 上伴有困难性。
【专利文献1】特开2001-403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23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7-2466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焦炭制作用原料煤的制造 方法,其也适于与含碳率高的煤炭配合而制造高强度的焦炭。
本发明的焦炭制造用原料煤的制造方法,其中,具有如下工序:将由 无灰煤1.0质量份、和含碳率(d.a.f.)为78.0%以上、低于88.0%的劣质 煤2.0质量份以上、20.0质量份以下所构成的混合煤,加热到无灰煤的软 化温度以上。
在本发明中,所谓“无灰煤”是以815℃加热煤炭而灰化时,作为残 留无机物的灰分在加热前的无灰煤中为5000ppm以下(质量标准)的煤。 另外,所谓“劣质煤”是指,无论是否符合烟煤、次烟煤等的任何一种, 如上述规定的含碳率(d.a.f.)均为78.0%以上、低于88.0%的煤。
本发明的焦炭的制造方法,是干馏配合有两种以上的煤碳的配合煤的 伙炭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配合煤含有由本发明的焦炭制造用原料煤的 制造方法得到的第一原料煤20质量%以上,和含碳率(d.a.f.)为85.0%以 上、91.0%以下的第二原料煤。所述配合煤优选只由第一原料煤和第二原 料煤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生铁的制造方法,使用由本发明的焦炭的制造方法得 到的焦炭。
通过本发明的焦炭制造用原料煤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原料煤(第一原料 煤),因为是将由规定量的无灰煤和劣质煤构成的混合煤加热到无灰煤的 软化温度以上而得到的,所以,能够抑制含碳率高的煤炭(第二原料煤) 的使用量,同时即使配合第一原料煤来制造焦炭,也能够得到高强度的焦 炭。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用于制造无灰煤的装置的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 容器
2 泵
3 预热器
4 萃取槽
5 重力沉降槽
6 沉降物收容器
7 过滤器构件
8 过滤单元
9 上清液收容器
10 搅拌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82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纽扣供给装置
- 下一篇:光学薄膜用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型光学薄膜及图像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