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草除灵的麦田除草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910116197.4 | 申请日: | 200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5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明;王思让;汪贵艳;刘元声;谢平;刘成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78 | 分类号: | A01N43/78;A01N47/30;A01P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251安徽省和***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麦田 除草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除麦田一年生禾本科及阔叶杂草除草组合物,特别涉及草除灵和异丙隆或绿麦隆组合物防除一麦田杂草,以及该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制备和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
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杂草普查资料报道,我国麦田杂草种类有200多种,草害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0%以上,损失约占小麦总产量的15%,达100亿公斤,其中看麦娘、牛繁缕、猪殃殃、播娘蒿、大巢菜、野燕麦等危害面积均在3000万亩以上。但随着除草剂的长期、大面积推广应用,农田杂草化学防除存在杂草抗性、种群演替和药害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小麦的丰产与丰收和后茬作物的安全。目前,麦田中常用药剂存在一些弊端。如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苄嘧磺隆用量过高和过晚使用会对后茬作物花生、大豆造成药害。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4—滴丁酯、二甲四氯钠盐用量过高和施用不当易造成作物药害产生漂移可对附近的双子叶作物产生药害。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防除已致敏感杂草数量下降,不敏感或是恶性杂草数量上升,引起杂草群落发生变化。使次要杂草变成主要杂草,如在河南的黄淮海流域麦区,荠菜、播娘蒿猖獗;在稻麦轮作区看麦娘、硬草猖獗。在皖北、苏北的麦区,野燕麦、泽漆大面积出现,在山东出现了猪殃殃、硬草等杂草,这些杂草种群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小麦作物产量的收获。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做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就是提供一种增效作用显著、杀草谱广,对小麦及后茬作物安全的新型麦田除草组合物。
本申请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草除灵是一种激素生物合成干抑制剂,可为植物的叶片吸收,并输导到植物其他部位。并能在土壤中转化成游离酸并很快解成无活性物质,对下茬作物无影响。对繁缕、荠菜、卷耳、大巢菜、猪殃殃等杂草防效突出且安全但对禾本产杂草无效。因此,和脲类除草剂中的一种包括异丙隆、绿麦隆组成的二元麦田除草剂组合物,可以扩大杀草谱,提高对当前次生的恶性杂草——硬草、看麦娘、碎米荠、繁缕除草效果,大大提高当茬作物和下茬作物的安全性,从而有效控制草害发生。
本发明的麦田除草剂组合物是采取以下方案实现的:
由通过草除灵和异丙隆或绿麦隆作为有效成分并配合填料组成的二元组合物。
草除灵(benazolin-ethyl)是一种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芽后除草剂,可在土壤中转化成游离酸并很快解成无活性物质,对下茬作物无影响。可以防除麦田中的一年生阔叶杂草如繁缕、雀舌草、荠菜、卷耳、大巢菜、猪殃殃、田荠菜、母菊属、苋属植物、苍耳、婆婆纳等,对小麦作物高度安全。草除灵化学名称:4-氯-2-氧代-3(2H)苯并噻唑乙酯,结构式为:
异丙隆(isoproturon)属脲类除草剂,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杂草由根部和叶片吸收,抑制光合作用,2-3周后死亡。土壤中分解快,对后茬作物无影响。可以防除麦田一年生禾本科叶杂草和阔叶杂草,如看麦娘、马唐、小藜、早熟禾、野燕麦、播娘蒿、碎米荠菜、荠菜、繁缕、苋、硬草等有较好防效。异丙隆化学名称:3-(4-异丙基苯基)-1,1-二甲基脲,化学结构式为:
绿麦隆(chlortoluron)属脲类除草剂,是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通过植物的根和叶吸收,抑制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部分,破坏杂草的光合作用,使杂草饥饿而死亡,经10天左右整株枯死。可以防除麦田多种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如繁缕、苍耳、藜、看麦娘、马唐、早熟禾、野燕麦、狗尾草等杂草。绿麦隆化学名称:N-(3-氯-4-甲基苯基)-N,N-二甲基脲,化学结构式:
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草除灵和异丙隆或绿麦隆的用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各自的施用量以及两者组合比例和增效程度,活性组分草除灵和异丙隆或绿麦隆的重量百分比为1:1-50,最佳配比为1:1-12。两活性成分最优配比为1:4-10。
本发明的防除麦田杂草的除草组合物,可以添加其他组分,配成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
所述的其他组分视剂型不同而异,主要是溶剂、助溶剂、填料或水。必要时加入抗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消泡剂、防腐剂、粘结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61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