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压路机激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10116093.3 | 申请日: | 2009-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屠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屠卫东 |
主分类号: | E01C19/28 | 分类号: | E01C19/28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325604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压路机 激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路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路机激振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振动压路机通常是将偏心块通过振动轴固定在激振器中,由振动马达驱动振动轴转动,同时振动轴带动偏心块运行旋转。若施工时需要获得较大的激振力,通常解决的方式是增加振动轴上的偏心块的数量或者增大偏心块的体积,当采用增加偏心块上的数量时,将使得激振器内部的空间较为紧张而难于布置,而当采用增大偏心块的体积时,又不可避免的需要增大激振器筒体的体积,从而造成制造难度加大和产品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路机激振器,其不但能够提供符合生产施工需要的激振力,且构造简单,便于制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压路机激振器,包括筒体以及固定在其中的振动轴,筒体通过轴承支撑固定在振动轮上,振动轴带动其上设置的偏心块运行转动,偏心块的转动轨迹伸出筒体的外侧,所述的筒体上设有供偏心块穿越的开口,或者筒体上设置有容纳偏心块的伸出筒体外侧的转动轨迹的凸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突破了以往的设计,使得在筒体本身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偏心块的体积,若增大后的偏心块的转动轨迹超出筒体的容纳范围,则在与超出部分相对应的筒体上设置开口或凸部,从而保证了偏心块的顺利运行。由前述可知,本发明在维持现有筒体体积的情况下,不但可以得到较大的激振力,而且筒体内部结构也不需要做调整,构造简单且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动机构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压路机激振器,包括筒体10以及固定在其中的振动轴40,筒体10通过轴承20支撑固定在振动轮30上,振动轴40带动其上设置的偏心块50运行转动,偏心块50的转动轨迹伸出筒体10的外侧,所述的筒体10上设有供偏心块50穿越的开口,或者筒体10上设置有容纳偏心块50的伸出筒体10外侧的转动轨迹的凸部。
由前述,为了获得较大的激振力,可以增大偏心块50的体积,当沿着偏心块50的转动轨迹的径向方向增大偏心块50的尺寸时,固然可以增加偏心块50的体积以获得较大的激振力,但在以往的设计中,偏心块50的径向尺寸的增加将受到筒体10的空间的限制。而在本发明中,当偏心块50的径向尺寸的增加幅度超出筒体10的容纳范围时,筒体10仅需要在偏心块50的转动轨迹伸出筒体10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开口或凸部即可,从而在不增加筒体10的体积的情况下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激振力,而且保证了偏心块50的顺利转动。
当采用在筒体10上设置供偏心块50穿越的开口的方式时,不但构造简单且便于制造,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筒体10的材料消耗和制造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所述的振动轴40设置为2个,且振动轴40相对于筒体10的回转轴线对称分布。此种设置方式有利于振动轴40上的偏心块50振动时形成的力矩互相平衡,同时也使得偏心块50振动时形成的合力方向穿过筒体10的回转轴线,使筒体10的整体受力状况较为均衡。
当所述的2个振动轴40所处的平面为水平面,且轴上偏心块50的数量相等并沿筒体10的回转轴线对称排布时,振动轴40上的偏心块50所形成的合力方向为竖直方向,也即偏心块50的水平方向的激振力抵消,而竖直方向的激振力互相叠加,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激振力。
如图1所示,所述的轴承20沿筒体10的回转轴线方向均匀地设置在筒体10的外侧圆周壁面上,轴承20通过与其外圈相连的支撑板31固定在振动轮30上。轴承20的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更好地承担偏心块50形成的冲击荷载,并保证激振器可以持续稳定的工作。
所述的筒体10的侧端部固定设置有振动马达60和驱动机构80,振动马达60通过传动机构70与振动轴40相连,驱动机构80驱动筒体10相对于振动轮30转动,所述的振动马达60和驱动机构80设置在筒体10的同侧或异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屠卫东,未经屠卫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60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架桥机辅助下导梁后支腿锚固装置及锚固方法
- 下一篇:一种无铜镀亮铬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