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存在偏差的恒抬吊力递送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13066.0 | 申请日: | 2009-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4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林汉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汉丁 |
| 主分类号: | B66C13/08 | 分类号: | B66C1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0011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针对 存在 偏差 恒抬吊力 递送 | ||
技术领域 针对存在偏差的恒抬吊力递送法属于起重机吊装方法领域,确切地说它是起重机吊点抬吊力不变的一种递送吊装方法。
背景技术 起重机抬吊重物时,由于提升不同步以及重物空间位置改变,吊点抬吊力随即发生变化,这是业内人士所共知的,依据起重吊装受力控制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下同。参见:林汉丁.起重吊装受力控制的数学模型[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4):72-77),三吊点吊装时吊点抬吊力的变化只有二个原因,一是被吊重物重心偏离三吊点确定的平面(吊点平面,下同),二是不垂直吊装,目前吊点抬吊力不变的吊装尚处在探讨阶段。
发明内容 恒抬吊力吊装是理想状态,实施时总会有偏差,本发明是从考虑出现偏差情况下,以尽可能减小吊点抬吊力变化为出发点而设计出来的一种起重机递送吊装方案。实施恒抬吊力吊装产生的偏差,一是重物重心与吊点平面共面设置时产生偏差,二是起重机允许3°以内的不垂直度,因而要考虑因此或操控中产生不垂直吊装偏差。
针对吊点与重物重心共面设置产生的偏差,采取按“重物重心至吊点平面垂足、垂距检测法”确定重物重心至吊点平面垂足、垂距,评判吊点设置偏差、调整吊点位置;针对被吊立式重物的吊点平面沿重物轴线左、右单方向偏斜时,通过重心的总重力作用线与吊点平面的交点沿重物横向变动,因此改变了递送吊点与该交点连线的延长线同二主机吊点连线的交点,即改变了二主机吊点的抬吊力。为此采取二主机吊点等高设置并在吊装全过程维持二主机吊点同一水平;由于从数学模型可知,不垂直时吊装抬吊力等于按垂直吊装时计算的吊点抬吊力,再乘以提升绳偏离铅垂线和以三吊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中,通过该吊点垂高仰角等有关的提升绳系数。在同样吊钩偏角下,提升绳系数随着其相应的垂高仰角增大而增加,当仰角为0°提升绳系数最小,当仰角大增后则迅速增加,以及吊钩偏角超前时抬吊力增加,滞后时减小,且副机吊装中更具有风险,只有垂直吊装即其吊钩偏为0°,吊点抬吊力不变。因而递送的副机吊钩偏角应以0°为最佳,以0°至滞后3°内为限。目前司机无法判断(多吊点吊装时)吊钩是否处于垂直状态,而要由吊装指挥者依据监视被吊重物垂直吊装者、提供的信息指挥司机操控,既不及时又不准确,因而起重机(吊车)急需增设垂直吊装监视装置(垂直吊装激光监视装置已申请专利,申请号2009101125319),作为司机操控垂直吊装的依据;同时加大主、副机各自承担抬吊力之比值,以减小副机滞后吊装时抬吊力的变化量,从而将副机吊钩偏角微滞后时抬吊力有限降低,由二主机合理分摊。
用本吊装法吊装,无需设置平衡梁,可发挥起重机的抬吊能力,同时提高了安全吊装的可靠性。本吊装法既适用于主机规格相同时,也适用于主机规格不同时立式重物的递送吊装。
附图说明 图1、图2分别为某塔体吊点,抬吊力作用点主视向及俯视向布设示意图。图中G为塔体重心,A为递送吊点,B、C分别为二个主吊点,O为二个主吊点的总抬吊力作用点。
具休实施方式 依据现场条件按主、副机各自承担的吊重设置吊点,经受力验算合格进行吊装。
1、吊点设置:现以图1、图2的塔体示意图为例介绍一种与重物重心共面的吊点设置方法。
①按加大主、副机间吊点抬吊力之比值、确定主副机吊点的抬吊力,在塔体纵向中心线上,按D1G比D2G等于主、副机吊点抬吊力之比值,确定D1、D2点;
②通过D2作塔体纵向中心线的垂直线,其与塔表体相交的二端点B、C即为主机的吊点;
③通过D1作与塔体纵向中心线的垂直线,在该线上预选递送吊点A,确定A与G连线的延长线同B、C二点连线的交点O,当O点至B、C二吊点间距与B、C二吊点抬吊力成反比时,A即为所求的递送吊点。
2、吊点设置应通过预选、受力分析包括对被吊立式重物吊装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验算合格。吊点设置后要通过试吊,按“重物重心至吊点平面垂足、垂距检测法”确定重物重心至吊点平面的垂足、垂距,评判吊点设置偏差,调整吊点位置。
3、主机应在吊装全过程维持二主机吊点同一水平;副机则在其吊钩偏角以0°至沿递送方向滞后3°内进行递送吊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汉丁,未经林汉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30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