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的余热回收器及其工况或余热回收器单个导热元件工况的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11883.2 | 申请日: | 200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05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杨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热工环保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F1/08;F28F13/12;F28F19/00;G01M19/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钟毅虹 |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腐蚀 成份 气体 余热 回收 及其 工况 单个 导热 元件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能回收装置,特别针对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热能回收器可参阅中国专利文献于2007年10月17日公开的ZL200710011378.1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和装置,其包括热交换器、传热介质、输送泵和管路系统,其通过热交换器和传热介质吸收和输送铝电解槽槽壳所耗散的热能,其中热交换器分为高、低温两套,高温热交换器同电解槽槽壳相连接;低温热交换器同工作热机相连接;传热介质由输送泵驱动通过管路系统在高、低温两套热交换器之间形成闭路循环。管路系统与高温热交换器之间采用法兰连接。该一种铝电解槽余热回收系统及其装置结构复杂,余热回收率不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于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的余热回收器及其工况检测方法,其可显著提高含腐蚀成分、含尘气体的余热回收率,保证工况运行的稳定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适用于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的余热回收器,该余热回收器壳体内设 置有一个以上导热原件,导热原件间隔排列且导热原件间设置有烟道隔板;单个的导热原件由一换热器气相管及一贯穿换热器气相管的换热器液相管组成,延伸出换热器气相管的换热器液相管弯管部分相互连通;换热器气相管内填充有导热复合介质并形成一承压空间。
上述余热回收器及其单个导热原件工况的检测方法,其步骤为:拆去该余热回收器的部分壳体,将测温器连接换热器液相管,用换热器液相管测出的温差与正常工况下的温差比较,得出该余热回收器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采用一个以上的导热原件的间隔排列方式,使换热器气相管可全方位的接收腐蚀、含尘气体的热量,使换热器气相管中的导热复合介质充分受热气化。充分气化后的导热复合介质与管壁垂直截面设计成波形状的低温换热器液相管接触,放热液化,将热量传递给换热器液相管内液体,达到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余热回收的目的。本发明液相管采用变流通截面,管壁垂直截面的波形状设计,扩大了换热器液相管与气化导热复合介质的接触面,使热量回收率更高。液体在换热器液相管内形成的湍流、涡流,增大导热系数,回收热量更充分;且所形成的湍流、涡流可有效冲刷管壁,具有自洁功能,可使液体流动顺畅,更主要的是不致因使管壁结垢而降低热量的回收效率保持高的热回收效率。本发明将换热器液相管与换热器气相管的焊接部位设置于烟道隔板外面,使搞腐蚀的较弱环节游离于烟气通道外,增加安全性,同时使维修更为便利。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余 热回收器或单个余热回收器导热原件工况检测方法,其只要用一测温器去测量换热器液相管的温差,将测出的温差与正常工况下的换热器液相管温差比较,就可得出该余热回收器或某个余热回收器换热原件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上述结构、功能加上述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确保了本发明的余热回收器不存在液相管内的液体会存在泄漏到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内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换热器液相管内湍流、涡流的形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的适用于含腐蚀成份、含尘气体的余热回收器,该余热回收器壳体内设置有一个以上导热原件1,导热原件1间隔排列且导热原件间设置有烟道隔板2。
如图1、2所示,单个的导热原件1由一换热器气相管11及一贯穿换热器气相管11的换热器液相管12组成。所述的换热器气相管11与换热器液相管12均由可承一定压力具有一定壁厚金属管构成,换热器液相管12管变流通截面,管壁垂直截面呈波形状。换热器液相管12与换热器气相管11的焊接部位3置于烟道隔板2外部。延伸出换热器气相管11的换热器液相管部分121相互连通,使间隔排列的导热原件1连接为一体。换热器气相管11内填充有导热复合介质13并形成一承压空间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热工环保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热工环保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118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等离子体浸没注入剂量的检测装置
- 下一篇:绳索式煤层取芯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