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智能转接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10109605.3 | 申请日: | 2009-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4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穆范全;石璕;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H3/42 | 分类号: | H02H3/42;G01R1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智能 转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各类电器设备的电源输入装置一般采用各种插头,而一般的场所使用的电力的输送终端为各种插座。插座具有不同规格和不同形状的插孔,而插头也匹配地具有不同规格和不同形状的插柱。但是,现有的插座和插头均只提供电源与用电设备之间的电连接,功能非常单一,不具有其它的功能。
现有的电源转接装置通常是为了延长插座的电连接距离(如各种转接插线板),或者是为了使电源和电器设备在不匹配的插座和插头之间实现衔接(如两孔和三孔之间的转接头或转接插线板),现有的电源转接装置设计非常简单,也不具有其它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变了现有用电端口的电源输入的不可控状态而变为可控状态,并实现了实时监控的电源智能转换装置。
一种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包括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对用电设备的电流和电压进行采样,得到各种电能参数的相应计量数据;所述处理器模块接收该计量数据,储存到处理器模块内置的存储器中,进行判断发出控制信号,同时将该计量数据转化为电能数据;所述控制模块对控制信号进行门限判决,出现异常信号即断开电源。
优选的,还包括时钟模块;所述时钟模块与处理器模块电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通讯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将电能数据传送给服务器。
优选的,还包括RFID标签;所述RFID标签接收服务器的询问信息,把询问信息传送给处理器。
优选的,还包括通讯模块和RFID标签,所述RFID标签接收服务器的询问信息,把询问信息传送给处理器。所述通讯模块将电能数据传送给服务器。
优选的,所述RFID标签还设有标准串行接口,用于对RFID标签的设置和数据采集。
优选的,所述RFID标签还设有USB接口,用于对RFID标签的设置和数据采集。
优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设有标准串行接口,用于对处理器的设置和数据采集。
优选的,所述处理模块还设有USB接口,用于对处理器的设置和数据采集。
优选的,所述电源智能转接装置与插座连接或集成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电源智能转接装置与插头连接或集成为一体。
优选的,所述电源智能转接装置与电表连接或集成为一体。
由于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的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可以对用电端口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对用电设备进行即时、有针对性的监测和控制,可以对接入的用电设备进行用电量计量;
本发明的电源智能转接装置采用RFID标签响应方式来实现对电能数据的读取,由于RFID标签具有唯一性,便于对用电设备进行识别和分类管理,对数据进行分类传输,有效地避免了大量数据传输而造成的混乱;
本发明的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可以组装成微型电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高计量、控制和数据传输精度的智能电表,为实现智能家居控制和智能电网奠定坚实基础;
本发明的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可应用于公共场合中所有的用电端口,对用电端口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对能源的控制和优化利用,防止能源浪费;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可对用电端口进行用电量的计量,实现公共场合用电端口的即时计量、移动支付;
本发明的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可以插接在现在的插座和插头上,也可与现有的插座或插头集成为一体,易于实施、便于携带。
综上所述,电源智能转接装置改变了现有用电端口的电源输入的不可控状态,而变为可控状态,并实现了实时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源智能转接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2为用电设备拓扑图。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一种电源智能转接装置。该电源智能转接装置包括传感器模块1、处理器模块2、控制模块3、通讯模块4、RFID标签5和时钟模块6。电源智能转接装置插接在现在的插座和插头上,也可与现有的插座或插头集成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96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