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插座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7750.8 | 申请日: | 2009-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00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黄一峰;松会虎;南少庄;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插座。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光纤的传输已经从中长距离传输逐步向短距离的光纤到户的方向扩展。现有的光接入网络方式采用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接入方式用光纤直接连接每个用户,而光纤插座则是光纤到户的光接口单元。
如图1所示,现有的光纤插座主要包括盒体以及连接在盒体上的盒盖(图未示)、所述盒体内设有适配器和尾纤,所述尾纤的连接头与适配器连接,所述适配器插装在所述盒体的端口处。所述光纤插座一般安装在墙壁或者桌面上,使用时,用户需要将室外的接入光纤(皮线光缆)通过盒体上的进线口插入到所述盒体内,然后通过熔接保护套管以熔接接续方式将所述接入光纤与所述尾纤的断头接续。所述适配器通过跳纤与用户端设备,例如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相连,从而形成光通路。现有技术的光纤插座为便于用户插拔方便,将盒体的端口设置成一定的斜出角度,例如与墙体成45度角,以使用户在通过跳纤与适配器插接时使用操作方便。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光纤插座端口45度斜角的结构虽然可以在接入时便于用户操作,但是可能造成用户在使用时,光纤末端从适配器发出危险光束,用户的眼睛被所发出的危险光束损害,增加了激光伤眼的风险,降低了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插座,可以同时增加光纤接入的易操作性和使用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插座,包括适配器、支撑板、主体件及弹性件,所述适配器固定于所述支撑板,所述适配器用于与尾纤和跳纤连接,所述支撑板通过转轴枢接于所述主体件的一侧,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支撑板在外力作用下绕着所述转轴由初始位置发生旋转,同时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在外力消失后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使所述支撑板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光纤插座的支撑板通过转轴枢接于所述主体件,在所述转轴还设置有弹性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撑板可绕着所述转轴由初始位置发生旋转,从而使得所述支撑板的适配器也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便于用户插接跳纤;在外力消失后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使所述支撑板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从而使所述支撑板的适配器也回复到原来端口向下的初始位置,避免了光纤末端从适配器发出危险光束损害用户的眼睛,增加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光纤插座的与接入光纤和光网络单元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去掉盖体的前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去掉盖体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主体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主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插接时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考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光纤插座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所述光纤插座包括适配器4、支撑板6、主体件7及弹性件5,所述适配器4固定于所述支撑板6,所述适配器4用于与尾纤和跳纤连接,所述支撑板6通过转轴62枢接于所述主体件7的一侧,所述弹性件5设在所述转轴62上,所述支撑板6在外力作用下绕着所述转轴62由初始位置发生旋转,同时使所述弹性件5发生弹性形变,在外力消失后所述弹性件5的弹性回复力使所述支撑板6回复至所述初始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77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