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0910107208.2 | 申请日: | 2009-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2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孟;刘家麟;莫启能;陈科宏;陈契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F21V23/00;G09G3/36;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光 模块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晶显示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全球暖化议题让节能概念当红,计算机相关设备也都开始注重节能概念的 相关设计,由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可以降低电源的消耗,同时减少体积与热 能的产生,让电子产品可以更加轻薄,因此各家面板厂商纷纷将发光二极管应 用于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通常会包括升压电路(Boost Circuit)与微调 电路(dimming circuit),其中升压电路主要用来转换输入电压,然后提供LED背 光模块所需的驱动电压,微调电路则是用来调整LED所导通的电流。LED背 光模块中会包括多条LED串,每一个LED串由多个LED相互串联组成。LED 的发光亮度与其导通的电流大小成正比,微调电路即是用来调整LED串的发光 强度。
微调电路会接收脉冲宽度调变(Pulse Width Modulation,简称PWM)信号与 使能信号,并根据PWM信号与使能信号调整LED串所导通的电流。然而在高 阶的电子产品中,为使每一LED串的发光强度平均,需要设置多组调整电路, 并且使用为数众多的传输闸(transmission gate)来进行信号的传输。这不仅增加 电路设计的复杂度,同时也会增加芯片面积,让芯片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旨在解决现有技 术提供的发光二极体背光模组的驱动电路需要设置多组调整电路,使用为数众 多的传输闸进行信号的传输,增加电路设计的复杂度,且增加芯片面积、芯片 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所述背光模块包 括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
电压转换单元,耦接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的第一端,用于提供一驱 动电压至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
电流调整单元,耦接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单元的第二端;
电流映像单元,用于输出参考电压;以及
微调单元,耦接于所述电流映像单元与电流调整单元之间,所述微调单元 包括多个驱动单元,其中第一驱动单元根据第一脉冲宽度调整信号、第一使能 信号与所述参考电压输出第一电流调整信号;
所述电流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流调整信号调整所述第一发光二极 管单元所导通的电流;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
与门,其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分别接收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整信号与 第一使能信号;
N型晶体管,其汲极耦接于所述参考电压,其源极耦接于所述电流调整单 元并输出所述第一电流调整信号,其闸极耦接于所述与门的输出端;以及
P型晶体管,耦接于所述参考电压与接地端之间,其源极耦接于所述参考 电压,其漏极耦接于地,且所述P型晶体管的闸极耦接于所述与门的输出端。
本发明实施例利用N型晶体管与P型晶体管的组合来实现驱动单元的电 路,避免使用传输闸等复杂的电路组件,可降低芯片的设计面积与制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 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 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1,图1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100 包括电流调整单元120、驱动单元131、电流映像单元140、电压转换单元150 以及电压侦测单元160。驱动电路100耦接于背光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单元111) 的一端,而发光二极管单元111的另一端则耦接于电流调整单元120与电压侦 测单元160,其中发光二极管单元111由多个LED相互串联所组成。电流映像 单元140耦接于驱动单元131,驱动单元131的另一端耦接于电流调整单元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1072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